隱形巨頭|初代味精大王,做起「動物保健品」的生意

2024-01-04     觀潮新消費

原標題:隱形巨頭|初代味精大王,做起「動物保健品」的生意

初代「味精大王」之一,拿下調味品賽道營收榜首的梅花生物,超半數的營收來源並不是味精。

作者 | 王叄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民以食為天,品食之道,以味為先。

中餐對於色香味的追求催生出多個千億級市場,從連鎖餐飲到預製菜,從中式烘焙到休閒零食,新「食」代的酸甜苦辣為調味品留出了足夠的用武之地。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調味品行業市場規模達5133億元,2027年有望達到10028億元。

守望萬億的中式調味品,並非有品類、無品牌的賽道,海天的醬油、恆順的醋、太太樂的雞精、王守義的十三香都是走入千家萬戶的知名產品。但調味品足夠龐大的基本盤卻未能保證頭部企業的「水漲船高」,從營收規模來看,2023年上半年,位居第一的梅花生物營收為135.9億元,阜豐集團以135.8億元營收排名第二,緊隨其後的海天味業營收為129.6億元,是僅有的三家營收破百億的企業。

2023年,調味品行業拐向零添加的上升通道,國潮崛起為蓮花味精的翻紅注入了勢能。當消費者自發加入為味精「平反」的大軍,回望默默堅守的老牌味精企業,才發現初代「味精大王」之一,拿下調味品賽道營收榜首的梅花生物,超半數的營收來源並不是味精。

曾經味精市場的並蒂雙花——蓮花與梅花,早已駛向了不同的賽道。

百花齊放,謠言密布

斂花、重花、菊花、菱花、敏花、滕花、味花、國花、聖花、帝花、海花、紫荊花、凌霄花……這些「花」有且只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是味精品牌的名稱。

味精,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屬於胺基酸之一,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於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可緩和鹼、酸、苦味,與食鹽同在時味道更鮮,是目前國內市場上常見的增鮮產品。

味精通常是從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中經發酵加工而成,也可由澱粉或甜菜糖蜜中所含焦谷氨酸製成,還可用化學方法合成。谷氨酸鈉在人體內參與蛋白質正常代謝,促進氧化過程,對腦神經和肝臟有一定保健作用,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安全食品。成年人食用量可不限制,但嬰兒不宜食用。

作為提鮮增味的首選調味品,味精的食用歷史超過百年;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味精行業在我國也曾有過黃金髮展期。

公開資料顯示,1950年—1980年,全國味精生產廠家約有80家;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味精生產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行業技術趨於成熟、成本低、市場大等特點吸引了多家企業入局。

1992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味精生產大國,此後產量穩居世界第一。2002年—2010年,我國味精生產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1%,全國味精生產企業最高時超過200家,年產能達到256萬噸。

在味精行業深陷「致癌疑雲」之前,我國味精產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曾有數十家以花為名的味精品牌。小道消息說,花比草更容易成「精」,但真相其實隱藏著一個「陽謀」,正如山東菱花集團董事長江保安曾說:「一個新的產品,必須向行業標杆靠攏,這樣才能被認識,用『花』總比用別的好。」

行業標杆,自然是指初代「味精大王」蓮花味精,這個崛起於20世紀90年代的味精企業曾是這個品類的最強代表,是家喻戶曉的調味品龍頭,連起名方式都讓同行爭相效仿,是真正的「我花開後百花殺」。

然而,自2004年以來,蓮花味精接連陷入運營困難、效益下滑等困境,並幾經易主,成為新式調味品衝擊傳統味精市場的踏板,其近20年的掙扎從新京報的一篇報告中可見一斑:據蓮花健康分廠員工李明遠透露,2017年左右,蓮花味精總廠改成了「分裝公司」,從其他企業採購味精,然後拉到廠區進行成品包裝。

為初代「味精大王」默默供貨的企業,正是另一位「味精大王」,「2023國潮品牌上市公司百強榜」企業——梅花味精。

在味精行業形成新的「三巨頭」格局之前,味精行業曾經歷過多輪淘汰賽。比如,工信部曾發布的2013年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中,味精行業的目標任務同比增幅最大,增加了14.2萬噸。歷經數輪整合後,產能5萬噸以下的味精生產企業已全部被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迅速增高。

歐睿國際調研數據顯示,2013年—2018年,我國的味精消費量從114.6萬噸下降到89萬噸。預計2023年,國內的味精消費量將下滑到77萬噸。

對味精行業造成暴擊的是一則關於味精的謠言——「味精緻癌」。在這則謠言的真實性得到檢驗之前,味精產品直接被妖魔化,背後則是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所催生的健康化飲食需求,以及「寧可信其有」的消費心態。

對於堅守味精業務的企業而言,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味精緻癌」的謠言飄了太久,闢謠的速度與力度遠遠趕不上謠言發酵的程度,讓這則謠言本身更像「癌」。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並沒有發表過關於味精的任何結論。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早在1987年就把味精歸入「最安全」的食品添加劑類別,認為不需要限定每日攝入量。

實際上,全球性味精恐慌的起源是在1868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一封讀者來信,信中聲稱吃完中餐15—20分鐘後,後頸開始麻木,並擴散到雙臂和後背,一般持續兩個小時左右。

這一事件的影響力迅速擴展至歐美市場,被總結為CRS,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即中餐館綜合症。隨後多年的時間裡,CRS成為排斥中國餐館的武器,很多美國餐館甚至把「不用味精」作為賣點。

一則意在針對中餐廳出海的謠言,卻在中國市場上封鎖了一個產業。

另一方面,新式調味品迅速填滿了味精留下的市場空白,雞精、蘑菇精等新產品更迎合市場需求,近年來復合調味品的加速崛起也擠壓著傳統調味品企業的生存空間,很多味精企業在開拓新業務的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結合各家財報信息,2022年,國內味精行業前三強為阜豐集團、梅花生物、寧夏伊品,而從2010年起,蓮花健康連續10年扣非凈利潤虧損,雖然仍是很多人印象中最熟悉的「味精大王」,但在經營層面已走到破產重整的地步。

相比於行業整體走低的趨勢與蓮花健康的多次重整,梅花味精一直走在平穩的大道上。2022年,梅花生物營業收入達到279.4億元,同比增長21.1%;凈利潤44.1億元,同比增長83.4%,兩項數據創下歷史新高。

不同於火鍋底料、預製菜調味料等典型的轉型思路,自90年代起便家喻戶曉的梅花味精,切入了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市場,成為橫跨兩個品類的絕對龍頭。

辭職下海,借殼上市

1972年,24歲的孟慶山自部隊轉業以後,進入廊坊商業局工作,捧了十年「鐵飯碗」。在體制內最接近市場的單位中,恰逢國內市場經濟加速起步的時間段,孟慶山積累了對於商業發展和市場運行的認知,於是他在1982年辭職下海,加入廊坊東沽港木材公司擔任經理,又在1989年獨自創業,成為個體戶。

這並不是河北人所鍾愛的職業路線,但在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稱的廊坊稍微顯得不那麼離經叛道,反而順理成章。

1999年,孟慶山將創業路線聚焦於味精行業。彼時,我國味精年產量蟬聯世界第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味精出口國,孟慶山將全部積蓄投入梅花味精的生產,開啟了「味精大王」的漫漫征程。

因為落後了蓮花味精一個時代,梅花味精入局時,C端消費品市場上已經聚集了多個老牌味精企業,於是孟慶山將銷售範圍進行了拓展,除了快速消費品市場,還布局原料出口與B端大客戶市場。相比於消費品市場,出口與大客戶供應領域對於品牌化的要求相對較低,這對於這朵剛剛綻放的梅花而言,可謂花香不怕巷子深。

世紀初,梅花同樣陷入了謠言帶來的生存危機。但孟慶山認為,危機,危險與機遇並存。他加入了味精科普大軍,在電視、廣播、戶外、報紙等媒體平台反覆強調味精無害。

2006年,梅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以及「最具競爭力品牌」稱號;2007年,梅花以高達千萬元的價格與央視《天天飲食》欄目達成合作;2008年,梅花簽約倪萍為產品形象代言人。通過一系列品牌建設動作,正式確立了「味精大王」的行業地位。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除了品牌形象的打造,孟慶山還為梅花建立了獨特的銷售體系,通過與知名品牌建立合作關係,讓味精作為工業品牢固地占據了國內的食品工業客戶群,這與成立之初就錨定B端市場的策略一脈相承。

經過多年發展,梅花集團成為聯合利華、太太樂雞精、豪吉雞精、康師傅方便麵、洽洽瓜子、貴州老乾媽等知名品牌的供應商,大客戶、優質客戶的銷量占到味精總銷量的70%,出口產品占到20%,終端產品占比僅10%。

深度綁定大客戶,紮根大中城市與海外市場,幫助梅花集團順利度過了國內味精市場的淘汰賽,成為隱形市場中的隱形巨頭。

生產方面,據梅花集團官網,2006年,梅花以年產谷氨酸鈉40萬噸的規模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商之一。2008年,梅花引進新天域和鼎暉兩家戰略投資者,開始切入高附加值的胺基酸領域,谷氨醯胺、蘇氨酸產品在年內相繼投產;2009年,梅花集團研發中心建成啟用,隨後陸續投產異亮氨酸、色氨酸、脯氨酸等新型胺基酸。

2010年,梅花生物通過借殼五洲明珠成功進入A股市場;2014年4月,梅花的公司證券簡稱正式變更為「梅花生物」,並定位於主營胺基酸產品的全鏈條合成生物學公司。

順利上市後,梅花加快了研發與建廠的步伐。目前,梅花旗下有河北廊坊、內蒙古通遼、新疆五家渠、吉林白城四大生產基地,業務板塊為動物營養胺基酸、人類醫用胺基酸、食品味覺性狀優化產品,2022年上述業務分別為公司貢獻營業收入149.1億元、5.5億元和101.0億元。

2017年1月,孟慶山辭任梅花生物董事長,由王愛軍接任。據公開資料,王愛軍是孟慶山長女,曾分別在北京國際商務學院、北京大學高層管理研修班進修會計學、管理學,曾任梅花味精總經理,原梅花集團董事、總經理,現任梅花集團董事、總經理。

橫跨品類,絕對龍頭

在2022年報中,梅花生物表示,經過多年發展和沉澱,公司形成了動物營養胺基酸、鮮味劑產品及人類醫用胺基酸、膠體多糖等多個優勢產品為核心的業務結構,以胺基酸為主、兼顧多品類發展。

拆解營收結構後發現,動物營養胺基酸是梅花生物營收中占比最高的品類,這是一種對動物營養類飼料添加劑中使用的胺基酸的統稱,而梅花生物主營的賴氨酸和蘇氨酸產品,是蛋白質的基礎單元,也是畜禽生長的必需胺基酸。這種必須通過外界補充的蛋白類「動物保健品」,也被戲稱為「二師兄的蛋白粉」。

2022年,動物營養胺基酸占梅花生物總收入的53%,且以26.2%的增長率成為公司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至此,第二曲線化身集團營收的中流砥柱,梅花生物也順勢完成了從初代「味精大王」到「動物保健品巨頭」的轉型。

動物營養胺基酸的蓬勃發展也有其自身的行業契機。

我國養殖業在發展中曾長期用添加豆粕的飼料,實現補充蘇氨酸、賴氨酸兩類胺基酸的目標。不過,我國大豆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大豆的進口量是國內產量的近5倍,產需缺口較大。加之近年來國際市場大宗消費品價格波動較大,作為大豆副產品的豆粕面臨供給不足、綜合成本較高等風險。

基於此,推行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糧,減少豆粕消耗,進而減少大豆進口,已經成為近年來確保養殖業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命題。2021—2023年,農業農村部相繼下發的《豬雞飼料玉米豆粕減量替代技術方案》《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等,更是步步深化了對於豆粕減量的指示精神。

其中,《飼用豆粕減量替代三年行動方案》提出「一降兩增」行動目標,即豆粕用量占比持續下降、蛋白飼料資源開發利用能力持續增強、優質飼草供給持續增加,要求飼料中的豆粕用量占比每年下降0.5%,從2023年的14.5%下降到2025年的13%。

豆粕減量的趨勢,讓蘇氨酸、賴氨酸成為增量市場,這也成為梅花生物近年來穩定增長與未來保持增長勢頭的時代背景。

據百川盈孚數據,2023年,我國蘇氨酸和賴氨酸的產能分別為127萬噸和400萬噸,梅花生物的兩項產能則分別為30萬噸和100萬噸,均為國內第一,穩居龍頭。

在具有傳統優勢的味精業務領域,梅花生物與阜豐集團、寧夏伊品占據行業頭部。味精市場的集中度比動物胺基酸更高,百川盈孚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味精行業的CR3市占率高達88%,梅花生物的味精產能約100萬噸,排名行業第二。

更重要的是,儘管味精已被證實為健康調味品,蓮花味精在2023年翻紅,但味精仍被列為「高污染產品」行列,從市場競爭與政策趨勢來看,新企業入場的空間並不大,即使頭部企業也很難擴充產能。蓮花味精幾乎是當前唯一有望打破「三巨頭」格局的變數,而作為蓮花味精的「供貨商」,梅花味精的頭部地位也隨之相對穩固。

不過,在連續兩年保持高增速後,梅花生物在2023年遭遇業績下滑的難題。財報顯示,2023年上半年,梅花生物實現營收135.9億元,同比下降4.4%;凈利潤14.1億元,同比下降44.4%。

梅花生物曾在2023半年報中提到,收入減少及凈利潤下降主要因產品價格下降導致。拳頭產品賴氨酸、蘇氨酸銷量分別同比增長9.7%、4.0%,但銷售價格同比分別下降23.0%、24.8%,售價降低導致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減少,上半年飼料胺基酸產品毛利率同比減少約20%。

味精產品方面,2023年的價格高點出現在1月,據卓創資訊數據,6月底國內味精均價收於8666.7元/噸,較1月下降11.6%。2023年上半年,梅花生物鮮味劑產品(味精)營收同比下降4.1%。

總結來看,動物胺基酸和味精兩大產品主流產品利潤率下降,導致公司盈利水平下滑。為應對頹勢,梅花生物亟須調整營收結構,加速布局醫用胺基酸等毛利較高的新業務,以提高公司綜合盈利能力。

(來源:梅花生物2022年財報)

正如梅花生物在財報中所示,在黃原膠新產線投產後,2023年上半年銷量同比增加19.3%,均價同比增加28.0%,因此收入同比增加52.9%,毛利率同比增加5.9%。在主營產品均價及毛利率下降時,黃原膠、醫藥胺基酸等明星產品保證了收入的相對穩定。

或受此影響,梅花生物2023年前三季度的營收與歸母凈利潤兩項核心盈利指標,已經相比上半年降幅收窄。

市場趨勢千變萬化,從「味精大王」轉型「動物保健品巨頭」後,梅花生物仍在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b27e318879f670e77d32b7b43715f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