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男教师如何走出边缘化、弱势化

2019-09-04     老汪说教育

我曾在平台发文,叙述了中小学男教师不仅少到“稀有”,而且还被边缘化——得不到领导的重用,没有地位,甚至处于接近被淘汰的边缘状态。“稀有”的中小学男教师在学校越来越弱势,恐怕已经是被社会承认的无奈事实。

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是要继续。每天,太阳会照常升起。那么,我们这些已经边缘化的中小学男教师路在何方呢?

边缘化的男教师路在何方

我以为,我们尽管弱势,但并不代表我们无路可走。个人以为,中小学男教师起码有三条大道能让我们走出弱势的境地。

一、走行政管理路线

尽管中小学男教师少到稀有,但管理层男性还是相对较多的,尤其是一把手的男校长。个人以为,相对而言,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男性更有优势。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大局观要比女性好一些;一般情况下,男性的胸怀也比女性更开阔一些,更有容人之量;一般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更理性,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强。

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应该有一定的大局观,有比较开阔的胸怀,有教强的情绪管理能力。因此,从道理上来看,男性担任学校管理岗位一般比女性有优势。我想,事实上,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走行政路线是男教师的很好选择

以X城某校为例。十年前,该校8名学校领导中有6名为男性。如今该校20余名学校领导中只有8名男性。十年间,该校男性领导比例大大降低;十年间,这所学校由当年的人性化、灵活化管理演变成现在的严苛化管理。十年前,该校很少有心血来潮的瞎指挥;十年后,瞎指挥成了这所学校的管理之癌。

我相信,当一所学校男性管理层越来越少时,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下降往往是大概率事件。

X城很多一线教师反映,指着鼻子骂老师的、硬逼老师做事的、深更半夜给老师打电话的领导多数是女领导。当然,优秀大气、业务水平高的女领导也很多。我只是说一般情况、相对而言。

基于以上的陈述,弱势的中小学男教师如果性格、气质、能力有成为管理层的潜力,不妨努力走行政管理路线。更多的男教师成为学校领导,一般情况下,会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会摆脱自己弱势的境地。

二、走教学专家路线

如果目前的中高考继续维持在“水平化、简单化、模式化”(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语)的状态,那么,男教师抓中高考成绩是无法和女教师竞争的——这也是中小学男教师弱势的根本原因。

个人认为,抓成绩,我们男教师竞争不过女教师,但是我们可以走教学专家路线。在这条路上,男教师更容易取得成功。

以语文教学为例。当下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多为男性。如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韩军、陈军、李镇西、赵谦翔、黄厚江、程少堂、邓彤、程翔、王崧舟、王尚文、王荣生、李海林等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均为男性。相对而言,语文女特级教师和著名语文女教育专家就少很多。

有人说,成绩抓得好,在学校出名;论文写得好,在全国出名。成为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就更是名利双收,同时也能推动教育研究的发展。

如果,我们男教师没有成为领导的潜力,那我们就可以尝试走教学专家路线。这条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很少。

现在简单地谈谈如何走教学专家路线。

1.读书。

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认为,读书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培训、会议等教研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李海林先生和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先生为中学语文教师开出了1000余本的书目。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译成现代文就是,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

书是读不完的。我个人不主张读完李海林先生和王荣生先生建议读的1000余本书。这太难做到了。个人以为,我们不妨从这1000余本书中挑选和自己发展方向相关的书籍阅读。近6年来,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本解读,因此我从李先生和王先生的书目中挑选出近100本文本解读类书籍,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目。

关于读书,我还是最推崇朱光潜先生的主张。

“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有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摘编自2月10日《解放日报》,原题为《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部》)

著名学者朱光潜

读书固然要尽可能地广泛,但真正积淀人素养的一定是精读。一个人的理论修养、审美深度、思维力度往往是由几本反复精读过的名著奠定的。

读书,精读自己发展方向的相关经典书籍,是成长为教学专家的关键。

2.上研讨课。

上研讨课,或者叫“公开课”,是成长为教学专家的必由之路。

上研讨课的目的是开发出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或引发其思考。

方法之妙,存乎一心。笔者实难陈述如何开发创新的教学方法。下面谈谈如何开发创新的教学内容。

个人认为有三个基本过程:文献研究,在反复磨课中基本确认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文献研究主要了解前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避免做重复研究。前人的研究还能触类旁通,启发我们的思考,将点点滴滴的思考写成文章,我们就开发出有逻辑体系的创新的教学内容。

我们开发出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符合学情,这须要我们先拿和上研讨课的班级学情相似的班级“试讲”。有时试讲很顺利,有时试讲需要反复进行,直到找到合理的创新的教学内容——这就是在反复磨课中基本确认教学内容。

再谈一谈“教学反思”。

某特级教师说,我们费尽心思上了一节公开课、精品课,应该再前进一步:总结反思,形成论文。

2013年以来,我大约每学期上两节公开课。每节公开课之后,我都会反思这节课是否真有创新点,存在怎样的不足,今后类似的教学该如何调整完善。总结教学策略,反思教学不足,如此公开课的反思往往会形成一篇总结反省性教学论文。如果论文能公开发表,公开课就能带来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更大的推广价值。

男教师在上公开课

3、写文章。

写文章的水平往往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专家路线上能走多远。上文提到的钱梦龙等著名特级教师和教学专家没有哪一个不是著作等身,发表论文少则几十篇,多则上百篇,甚至上千篇。在一定程度上说,一个教师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他(她)在教学学术界的江湖地位。

个人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写文章:

(1)上文提到的研讨课的课后反思。

(2)对教材内容超越前人研究的理解思考(道前人所未道,或者将前人提到过但没有说清楚、说细致、说全面的内容说清楚,说细致,说全面。)

(3)总结日常教学的教学机智,追问教学机智背后的教学理念。

(4)总结名师的教学风格,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

(5)对于教学界有争议的内容阐述自己观点。

也许不少教师觉得走教学专家路线太难。个人以为,说难它就难,因为走教学专家路线对教师的耐心、毅力的要求比较高。正如上文所言“这条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坚持下去的人很少”。不过,说易它就易,只要能耐得住性子,只要肯坚持,就能成功。西方人认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之余花1万小时去提升专业水平。语文界有人计算过,八小时工作之余,若每天能拿出3小时读书,写作,思考教学,9年就达到1万小时,9年就能成为真正的专家。如果每天拿出3小时读书,写作,思考教学太难的话,我们可以每天拿出1.5小时,那么根据1万小时理论,18年我们就能成为真正的教学专家。

坚持1万小时,我们就胜利了。

三、离开体制

如果我们男教师既无管理才能,又没有走教学专家路线的耐心,那么,个人建议不妨勇敢地跟体制说再见。

X城某中学一位男性初中数学老师期末考试和中考几乎次次年级垫底。3年前,他辞职了,开了一所辅导机构。如今年收入已超过百万,辅导机构越来越红火。

即便没有创业的条件,在X城的辅导机构任职,收入一般也会超过在职教师的。

对于中西部地区月收入只有3000左右的男教师,其收入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养家艰难,地位尴尬。若无成为管理层的潜力和成长为教学专家的可能,个人建议不妨离开体制。在当地的私立学校任教收入往往能翻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私立学校任教月收入一般会接近万元。

在一线城市,送快递的和送外卖的,只要勤快一些,月收入过万是很普遍的。鲁迅说,人只有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马斯洛说,生存是人性的第一需要,是人最基层的需要。待遇低,边缘化的男教师一旦勇敢地离开体制,海阔天空将任君翱翔。实在飞不起来,我们也可以去送快递,送外卖。我相信,送快递,送外卖,我们一定会比别人送得更好。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更有文化,综合素质更高。

如果男教师也送外卖一定会送得更好

中小学男教师走出弱势边缘境地的路应该还有很多,待日后和大家慢慢探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3_LAm0BJleJMoPMdMP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