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有没有同情菲利普夫妇——《我的叔叔于勒》解读争议的思考

2019-09-16     老汪说教育

查阅了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对《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研究成果,笔者发现关于这篇课文的解读,学术界形成了一个争议:作者同情菲利普夫妇吗?

作者同情菲利普夫妇了吗?

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作者也同情了菲利普夫妇。例如,王君老师刊载在2008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上的文章《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灭》,周远喜老师刊载在2005年第5期《师道》上的文章《克拉丽丝: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苦人儿》,缪玉琴老师刊载在2012年第11期《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上的文章《是悲悯还是批判?》等等。这些文章达成了一个共识:作者也表达了对菲利普夫妇的同情。现从王君老师与周远喜老师的文章中摘录几句:

灰色的人生啊,终于又彻底回到了那慢慢长夜中去了。可怜的菲利普们,还会有衣冠楚楚的时候吗?还可能被一种关于牡蛎的高贵吃法打动吗?小人物们的弱不禁风的人生理想啊,让人一声叹息,全身寒意顿生!

——王君《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

不把福音书拿给别人看,儿女的终身大事就难以完成,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克拉丽丝有什么力量与社会抗争?她和丈夫一样是有虚伪的一面,但我们更多的是读出克拉丽丝的无奈和辛酸!

——周远喜《克拉丽丝: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苦人儿》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作者王君老师

另一部分老师认为,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只有鞭挞。例如,萧蕴老师刊载在1994年第4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生活的镜子》,陈日亮老师刊载在2011年第7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的文章《<我的叔叔于勒>的“意义创构”与其他》等等。这些文章达成了一个共识:作品旨在揭露商品社会中金钱关系对人灵魂的腐蚀。作者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讽刺和批判来表现这一主旨。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只有鞭挞。现从萧蕴老师的文章中摘录几句: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典型的伦理小说,它揭示了生活中某一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小说中的菲利普夫妇便是这一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因此,这篇小说首先是警世的,劝喻的。

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之一,它是超时代地域的。生活中的“菲利普”早已死去,但菲利普式的人物却永远不会绝迹,他们甚至与金钱一样长寿,与莫泊桑的名字一样长存。 ——萧蕴《生活的镜子》

细读课文,笔者以为,小说中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从同情到鞭挞。学术界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从课文中交待时间的词句来看,小说叙述的故事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跨度。“我小时候”(第1段),“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第10段),“果然,十年之久”(第12段)。课文1到9段叙述12年前的故事,第10段到文末叙述的则是12年以来的故事。笔者以为,作者对12年前的菲利普夫妇是同情的,对12年以来的菲利普夫妇则是鞭挞的。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经历了从同情到鞭挞的变化。

菲利普夫妇

先看课文1到9段。

这部分的基本情节大致可以概括为菲利普夫妇的贫穷(1、2段);于勒“糟蹋钱”的行为“逼得父母动老本”,并“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使菲利普夫妇的贫穷雪上加霜(5、6段);于勒被打发到美洲自谋生路,并传来发财的消息(3、4、7、8、9段)。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饱含作者对菲利普夫妇同情。

第1段的主要信息是菲利普一家5口只有菲利普一人工作。工作极其辛苦,但仅能糊口(“刚刚够生活罢了”)。第2段则具体描写菲利普一家的贫困。“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这一家人为贫穷所折磨,以致于“我母亲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说明他们的生活开支仅能维持温饱,比温饱的标准稍稍高一点的“请吃饭”,他们都不能承受,即便只是一次——“从来不敢答应”。这一句也表明菲利普夫妇并没有因贫穷而丢掉人品。没有能力回请别人吃饭,就不答应别人的请求。他们不愿意占别人的便宜。无论古今中外,现实生活中贪便宜,骗吃骗喝的人并不少。课文1、2段主要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菲利普夫妇很贫穷,但不贪便宜,不失善良。作者的同情也就在这样的传达中自然地表现来了。

细读5、6段,联系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无丝毫亲情,于勒是不可能有机会占用哥哥财产的,也不可能成为“全家的恐怖”。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在崇尚独立的西方社会更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早早与于勒划清界限——亲兄弟,明算账!你糟蹋你的金钱,你承受你的后果,和我无关。于勒无论如何是没有机会拖累哥哥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亲情与他们固有的善良、宽容使于勒成为他们“全家的恐怖”。贫贱夫妻百事哀,拮据的生活已经使菲利普夫人非常痛苦,占用他们财产的于勒使女主人的非常痛苦升级为“全家的恐怖”。作者在此对菲利普夫妇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我”同情于勒

同样的道理,如果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没有亲情,不善良,不宽容,他们就不会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自谋生路,而是和他彻底翻脸,将他告上法庭,以要回被占用的财产。生活中,因经济纠纷而翻脸,甚至对簿公堂的亲兄弟还少吗?按当时惯例把于勒打发到美洲自谋生路,也是对于勒的一种教育。这也体现菲利普夫妇作为兄长的责任心。从法国到美洲的船票也应该是个不小的数目,想必这笔钱也是菲利普夫妇从极其紧张的家庭开支中拿出来的。也许有人会认为第8段中“这封信使我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得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两句话是在讽刺菲利普夫妇。笔者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在美洲赚了点钱的于勒来信表示要赔偿菲利普的损失,“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于勒赔偿哥哥的损失理所当然,这本无须感动。可是菲利普夫妇却“深切感动”,甚至还把于勒美化为“正直、有良心的人”。这不是更说明了他们的善良宽容吗?因为,只有善良宽容的人才会被理所应当的事感动,才会美化他人。本文故事的叙述者是儿童若瑟夫,小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儿童的所见所想。儿童对生活艰难的体验不如成人,也不如成人明白金钱对家庭的重要性,因此一时难以接受成人对于勒评价的突然变化。所以若瑟夫用嘲讽的语气来表现这一心理。这是很自然的过程。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真实,并不是要嘲讽菲利普夫妇。

一言蔽之,1到9段中的12年前的菲利普夫妇贫穷痛苦却不失善良宽容,作者在叙述描写中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第10段到文末叙述的是12年以来的故事。对12年以来的菲利普夫妇,作者的态度由之前的同情转变为鞭挞。

笔者以为,从第10段到文末作者主要是在用对比和细节来表现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

先看对比。从第10段到文末有四组对比在鞭挞菲利普夫妇。一是用对于勒称呼的对比来鞭挞菲利普夫妇眼中只有钱;二是用盼于勒与躲于勒的对比来鞭挞菲利普夫妇盼得不是于勒这个亲人,而是他的财产;三是孩子与成人的对比,以若瑟夫的纯真、善良、慷慨来鞭挞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刻薄、虚伪。四是船长与菲利普夫妇的对比,以船长的古道热肠来鞭挞菲利普夫妇的冷酷绝情。

小说情节

前三个对比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不再详述,在这里对第四个对比稍作一点分析。细读33段,联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船长和菲利普夫妇形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了祖国”表明,如果没有船长,于勒还在美洲流浪。船长不仅将于勒带回祖国,还让他在船上当水手谋生,甚至还允许他做兼职买牡蛎。这说明,船长说于勒是老流氓,显然是刀子嘴,豆腐心。 “可是您看他今天落到什么田地!”带着感叹号的这句话分明是在同情于勒。船长跟于勒非亲非故,还能同情于勒,帮助于勒。可是,于勒的亲哥哥却像躲瘟神一样躲于勒。于勒的亲哥哥还不如一个与自己非亲非故的船长,可见菲利普夫妇的冷酷绝情。

从第10段到文末有大量的细节在讽刺和鞭挞菲利普夫妇。例如,十年以来菲利普夫妇一直把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的于勒的第二封信当成了福音书,四处炫耀;菲利普被漂亮太太吃牡蛎的“高贵的吃法”所打动,模仿上绅士、有钱人的姿态请家人吃牡蛎;菲利普在惊慌失措的心理状态下,仍然能装模作样地以上流社会的谈话方式与船长聊天,在迂回中掩人耳目,打听买牡蛎的老水手是否真是于勒;若瑟夫面对于勒叔叔心中的默念……

现就以上所列细节中的第一、第二个作简要的分析。曹海彬、张祖涛老师发表在1993年第1期《中学语文》上的文章《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从于勒的“福音书”说开去》对于勒的第二封信作了精彩的分析。文章认为,首先,于勒抛开“买卖也好”的店铺不管理,而远去“南美去作长期的旅行”,这是违反常理的。其次,“作长期旅行”与给家人写信并不冲突,为什么“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再次,为什么不趁“长期旅行”回家一趟呢?最后信中说“我发了财就回哈佛尔的”,这更是完全露出了马脚——于勒已经破产了,写信时的于勒已经再次贫穷。笔者补充一点:既然是旅行,如何能发财呢?这封短短的信的确如曹张二位老师所言充满了显而易见的矛盾,分明是于勒的破产宣言书、与亲人诀别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这封信的矛盾和破绽,而菲利普一家却十年都没有发现呢?十年来,菲利普夫妇一定是真没有发现信的破绽,否则他们是不会“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四处炫耀了。这只能说明菲利普夫妇想钱想疯了,想钱想昏了。利令智昏,是他们对于勒财富的贪婪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失去了正常的应有的理智。我们还可以设想,看过这封信的人中一定有人能看出这封信的破绽,一定在私下嘲笑菲利普夫妇。这封“福音书”真是绝妙而无情的讽刺。“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一家人何必这么客气,“我请你们”似乎应该删掉。“我请你们”这样的客套礼貌用语是父亲模仿绅士、有钱人的姿态。穷人模仿富人本身就很可笑滑稽,在亲人面前模仿就更令人作呕了。

从第10段到文末,作者除了用对比和细节来表现对菲利普夫妇的鞭挞之外,还用于勒的变化和遭遇来鞭挞他们。于勒的第二封信表明,经过岁月坎坷的于勒变得很自尊了。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于勒在信中表明自己要发财后才回家,这说明此时的于勒已经是一个独立而自强的人了。岁月与坎坷使当年的浪子已经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金子般珍贵的回头浪子却被亲哥哥亲嫂嫂像躲瘟神一样的躲避。我们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现实对于于勒而言,却是苦海无边回头无岸。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是慈悲;苦海无边回头无岸,是冷酷。

《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苦海无边,回头无岸”

那么,是什么把贫穷痛苦却不失善良宽容的菲利普夫妇变成冷酷无情、势利、贪婪的小人呢?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为什么会经历一个从同情到鞭挞的变化过程呢?笔者以为,小说的主旨就隐含在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中。

课文1到9段对菲利普夫妇贫穷的描写以及第10段到文末的一些细节表明,是十多年以来的生存压力与他们固有的劣根性慢慢吞噬了菲利普夫妇原本的善良宽容,扭曲了菲利普夫妇的人性。课文1到9段对他们贫穷的描写前文已述,这里不再重复。“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菲利普夫人的话表明,他们躲避于勒就是在躲避更贫困的生活。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他们是富裕人家,一个乱花钱的“花花公子”并不会威胁他们的生存,菲利普夫人应该不至于如此刻薄。依据是“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嘻嘻地笑称他一声‘花花公子’而已”。 课文1到9段表明,菲利普夫妇在人生开始的贫困痛苦中尚能保有善良和宽容的美好人性。课文第10段到文末表明,12年的持续贫困和痛苦以及他们固有的人性弱点,使贫穷痛苦却不失善良宽容的菲利普夫妇慢慢变成冷酷无情、势利、贪婪的小人。菲利普夫妇躲避于勒固然不厚道,不善良,但这也是在生存压力面前,相当一部分穷人的选择。正因为如此,菲利普夫妇这一人物形象才有了典型性,普遍性。这样的人物才是深深扎根于这个社会的。他们的不厚道,不善良就是人类的不厚道,不善良。同样,他们的悲哀,他们的可怜,他们被扭曲的人性也是人类的悲哀,人类的可怜,人类普遍异化的人性。

尽管作者如实地写出生存压力是菲利普夫妇人性扭曲的重要原因,但作者仍然无情地讽刺和鞭挞了他们的冷酷势利、贪婪无情。联系被教材编者删掉的原著开头和结尾,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之所以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同情到鞭挞的过程,是因为作者认为,面对贫穷、弱者与亲情,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是卑下的,若瑟夫同情弱者的行为才是崇高的人生。若瑟夫是菲利普一家的一员,但他显然和自己的父母不同。生活的贫困和痛苦并没有扭曲若瑟夫的美好人性。童年若瑟夫同情作为弱者的叔叔,成年若瑟夫更是把这份同情扩展到天下所有类似他叔叔的弱者。作者用若瑟夫这个形象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面对生存压力、弱者与亲情,人类可以崇高。小说的主旨就是通过若瑟夫这个形象来鞭挞菲利普夫妇之类的人,以此呼唤失落的人性,表现自己一贯来的人道主义精神。

伟大的莫泊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8JhQW0BJleJMoPM7gU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