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远不如三十年前?原来师生皆弱势

2019-07-26     老汪说教育

毋庸置疑,如今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远远不如三十年前。

三十年前,家长对老师说:“孩子交给你了,他不好好学习,请老师狠狠地教训他,只要不打头就行。”三十年前的家长多数是真诚的,那时的老师多数也相信家长的这份真诚。正因为当年的互相信任,那个年代家校冲突是很少见的。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再有家长这样对教师说,多数教师是不敢相信家长的。2002年我入职第一天,校长就反复叮嘱我:“小汪,有些家长会对你说,孩子不听话就打,你可千万别相信。你要是真打了他孩子,十有八九他会找你和学校的麻烦。”

三十年间,是什么夺走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

信任,去哪了?

老汪认为,是教师的权利和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夺走了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

一、教师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

教师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导致某些家长的过度维权,某些家长的过度维权导致教师不敢相信多数家长的真诚。

近年来,随着家长教育维权意识的增强,不同程度的家校冲突不断发生。在家校冲突中,输的一方往往是老师。按常理来说这是不正常的。在所有的家校冲突中,不可能总是老师理亏,老师不对。从概率上讲,老师理亏和家长理亏应该各占一半左右。但是,实际上,绝大所数时候总是以教师的认错道歉,赔偿损失,甚至是遭到更严重的处罚来结束家校冲突。因此,按常理来说,在家校冲突中,很多老师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而这又导致了家长更多的过度维权。太多的事实让他们相信,只要告老师,赢是大概率事件,他们或多或少能得到好处。

从教17年以来,我一直相信多数家长是真诚的,是不会过度维权的。但是,只要我们碰上一个,我们在经济上、尊严上的损失是难以承受的。再说,我们教师只有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能够和家长面对面交流,平时也就是偶尔的电话交流。跟家长交流时间有限,交流机会不多,我们实在无法判断某一个家长的人品。虽然我们相信多数家长的人品应该没问题,但是由于无法判断某一个家长的人品。我们会担心家长可能的过度维权给自己带来的严重麻烦,而在和家长的交往中不得不自我保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难免不如此。

如今很多学校几乎每学期都会给学生发各种各样的要求学生家长签字的通知。通知内容多为学校进行了哪方面的教育,要家长知晓并签字。有一次,我特意统计了一下,学校一学期发了15份这样的通知。几乎一周一份。有时候我收发得厌倦了,就在办公室发牢骚。级长说,好好地保存每一份家长签过字的通知,这是对你和学校自我保护。一旦哪天真出事了,安全教育的通知就可以证明我们学校和你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家长也在通知上签字了,他就没法告你了。

级长说的很现实,一学期发这么多要求家长签字的通知,并收起来保管就是不信任家长,担心某些家长过度维权,就是自我保护。

我在想,如果哪一天,家校冲突中输的一方不再总是教师,不再总是教师道歉、赔偿,被处罚,而是谁理亏,谁道歉、赔偿,被处罚。如果哪一天,家校冲突中教师和家长输赢的概率约各占一半,那么教师的权利就得到了充分的维护。到那时,我们就不怕个别家长的过度维权。因为他维权“过度”,所以他必然理亏,他还要为自己的理亏和过度维权付出代价。到那时,我们也就不会对多数真诚的人品没问题的家长处处设防,我们和家长之间就可以坦诚地交流。三十年前的那份信任感就可以回归。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三十年前基本是没有家长“过度”维权的。

教师的权利要得到充分维护

二、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我们老师担心可能的家长过度维权,而对家长处处设防,不敢与之坦诚交流,甚至于在孩子教育上也难免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家长也不信任老师,不敢和老师坦诚交流。我们当班主任的尤其能感受到这一点。多数家长一般都会对老师客客气气,甚至于很尊重,但是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对方对我们的不认同。然而,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姿态,使用何种办法,多数家长也不会把对学校和对我们的真实看法说出来。

这种不被信任的感觉有时候让人很难受。

2年前,我也成了学生家长,我渐渐理解了多数家长不信任老师,不敢坦诚地和老师交流的原因——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

当家长近2年的我发现,多数家长明明不同意某些老师的做法,明知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地忍受,能真诚地给老师提意见的几乎没有。

这时我才终于明白孩子即将入学时,师傅对我的忠告:千万别跟小学部的老师提意见(我们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初中部和小学部),否则他们会不教你小孩的。师傅还讲了个故事: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中学部和小学部代表吵了起来。小学部的一个老师,也是学校的名师狠狠地抛了一句:难道你们的孩子都不上我们小学了吗?会后,师傅跟这位名师说,当老师不能这样说话,你这么说不是把孩子当人质了吗?这位名师因此3年不和师傅说话。

我坚信多数家长人品是没问题的,我同样坚信多数教师人品也没问题,但是教师队伍中难免有心胸狭隘、师德缺失的人。这些没有师德的老师真地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人质”。我这样说或许有点夸张,但真地是事实。家长真诚的意见会被他们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否定。狭隘的胸怀和缺失的师德会让这些老师动用“合法伤害权”。

所谓“合法伤害权”是出自吴思的《潜规则》,意识是“我伤害你,你没办法。”通俗地说就是“让你穿小鞋”。少数师德缺失者一旦认定提意见的家长就是否定自己的工作,可能会无端地用粗暴的语言伤害孩子的自尊;可能把孩子的座位调到最后一排,或者让孩子和班上纪律最差的成为同桌;可能在批阅孩子作业的时候,有意马虎处理;可能永远不让孩子有上课发言的机会;可能让孩子渐渐边缘化,被迫成为班上的异类……这些师德缺失者的“伤害”方法难以穷尽。一言蔽之,对于这些老师而言,学生简直就是他们的“人质”。

现有的学校管理机制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来维护被“穿小鞋”的孩子的权利,还真没有办法惩罚这些老师。对于师德缺失的老师,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维护,这是多数家长不信任老师,不敢和老师坦诚交流的主要原因。正如上文所言,家长和老师的交流时间有限,交流机会不多,家长也无法判断某一个老师的师德人品。所以,他们担心老师可能的师德缺失,孩子可能受到的伤害,而不愿,不敢和多数师德人品没问题的老师真诚坦率地交流。甚至于明知老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也几乎都选择默默地忍受,而不是坦诚地提建议。

要改变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要充分维护学生的权利,让师德缺失的老师动用“合法伤害权”会遭到严厉的惩罚,甚至被清除出教师队伍。

学生的权利要得到充分维护


行文至此,我竟然发现,当下教师和学生都是弱势群体——教师面对过度维权的家长是弱势;学生面对师德缺失的老师是弱势。只有让他们都不再弱势时,三十年前的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感才会在更高层次上回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s9DLmwB8g2yegNDdCG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