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以为,我们之所以缺少真正的教学专家,跟“学而优则仕”的民族文化传统有关。这一传统在当今教育界则表现为“教而优则仕”,教而优则仕让潜在教育专家“夭折”,让教学专家退化。
今,教而优亦仕
近年来,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逐渐被人们认可。
一万小时定律是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简单地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努力。(来自百度百科)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认为,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专家,需要在工作之余每天抽出3小时来钻研自己的专业,坚持十年一般就能成功。程先生的观点跟西方的“一万小时”定律基本相符。
程少堂先生
一、“教而优则仕”让潜在教育专家“夭折”为平庸的教师
我们很多有教学专家潜力的教师在一万小时锤炼的过程中被“仕途”中断,从此教育管理层多了很多平庸的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而教育一线丧失了很多真正的教学专家。
个人认为,真正的教学专家是教出来的和读书读出来的。读书当然主要是读专业类书籍。教是实践,读书是理论提升,当教和读的时间超过1万小时,真正的教学专家才会诞生。“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认为地中断了这个过程,“潜力型”教育专家于是纷纷“夭折”。
以X城为例,不论是中学,还是小学,不少管理层当年都是教学好手,当他们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后,就慢慢地走上管理岗位,从副教导主任渐渐地提拔到副校长、校长。这些成为管理层的当年教学好手由于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再加上纷繁芜杂的行政事务剥夺了他们静心思考教学和读书的时间。如果再让他们回到教学一线,当年的教学好手退化为普通的平庸的教师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种现象:兼任一个班主科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他们的教学成绩明显不如未做当领导之时,甚至常常拖年级的后退。
“教而优则仕”的情况从来都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但是,个人感觉到,大概没有哪个时代的教学好们如今天这般热衷于、钟情于行政。
前不久,某学校有个教导处干事的职位空缺,这竟然引来六位一线教师竞聘。这六位老师个个或幽默风趣,或豪言壮语,或真诚坦率地表达了对这一职位的志在必得。这六位老师有四个都是教学好手,如果能按照“一万小时”定律锤炼自己,是很可能成长为教学专家的。看来,他们对教学专家都不感冒,一个小小的教导处干事就可以让他们全力以赴地逐渐脱离一线,走向管理层。
“我虽然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是我有两个老人帮我带孩子,我有足够的精力做好教导处干事的一切工作。”这位竞选者,拉父母来助阵了。
“现在国家开放了二胎。也许有人觉得我会生二胎,会影响做好教导处干事的工作。但是,我向大家宣布,我不生二胎,我老公也支持我。”这位竞选者,拉上老公助阵,并向全校宣布不生二胎,真是真诚与豪情融为一体,为“教导处”干事的职位拼了。
以上两位竞选者都是教学好手,我内心真为他们感到惋惜,也为教育惋惜。
很多教学好手为行政而甘于教学的平庸
二、“教而优则仕”让准教学专家、教学专家退化为平庸者
一般情况下,能评上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的大多为准教学专家和教学专家。但是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而优则仕”的传统影响,不少人因此而退化为平庸者。
无论是放眼全国,还是全省,多少评上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的人没有行政职务?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但是,不是教导主任,不是副校长或校长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真地很少。为数不多的一些还是教研员。
那些有行政职务的特级、正高们很多渐渐脱离了一线,或者虽然还教一个班,但是在教学专家的追求道路上基本停滞了,他们大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仕途的晋升上。因此,常常出现这样一种一现象:未评上特级、未当校长之前,他(她)的课的确上得非常好,甚至其风度都是知识分子的优雅。但是一旦评上特级,当上校长,几年一过,课上得一般了,原本优雅的知识分子气质被官僚气质所取代。这样的特级教师校长,我真地见过不少。评上特级、正高后,仍然能把课上得很好,仍然保持知识分子气度的少数真教育专家一般都不是领导,都从未真正离开一线。可是,这样的真教育专家真地很少。
现在,还有一种普遍现象:已经评上特级、正高,甚至更高荣誉的名师们大多不愿再执教一个班级,也不愿执教当年让他们成名的公开课。如果我们细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名师大多同时也是领导,多年的领导生活已经让他们当年的名师气质消耗殆尽了。他们若执教一个班级,成绩往往不如普通老师,这很丢人;他们执教公开课往往会很平庸,没有一点名师的风范,这也很丢人。
少数荣誉等身的特级、正高仍然敢于执教一个班级,仍然多次上公开课,那时因为他们大多不是领导,没有被行政事务所累,他们一直在潜心教学,在教学专家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如著名特级教师韩军等。
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上公开课
多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告诉我们,当老师有两条路:要么走行政路线,当领导;要么潜心教学,成为教育专家。
现在看来想走走行政路线的人远远多于想潜心教学的人。
有一位长者是特级教师,成名后一直潜心教学,我非常崇拜他。可是有一天,长者酒后吐真言:“我不懂为什么校长就是不喜欢我,我不懂我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了他,我也不懂我到底该怎么做校长才能满意。我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希望能被提拔为行政干部。那么多名师都被提拔了!我的工作室学员和百千万工程带的徒弟几乎个个都有行政职务,我这个领头的师傅却什么也没有,惭愧啊!”
这一番话打碎我多年来对他的崇拜,原来他一直潜心教学并不是主动的选择,而是没被提拔为行政干部后的无奈之举。
三、当下“教而优则仕”是教育的不幸
学校管理层从优秀的教师中选拔有其合理之处:懂教育的人管教育当然是好事。然而,时下多数学校的行政管理层实在臃肿庞大,人浮于事。简单地说,学校“领导”太多了。另一方面,别看近年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选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学一线的真教育专家实在太少。从当下来看,“教而优则仕”实在是教育的不幸。
还是以X城的某中学为例。2006年,学生3000人,教职工200人,校级和中层加起来才8个领导。如今13年过去了,学生3500人,教职工220人,校级和中层领导加起来20多人:校长、书记各1人,副校长5人,教导主任1人、副教导主任2人、干事2人,政教处主任1人、副主任1人、干事2人,学校办公室主任1人、副主任1人、干事2人,总务处主任、副主任各1人,保卫处正副主任各1人,团委书记1人……二十多个学校领导,办事效率反而比2006年低了很多,但瞎指挥的现象却要比2006年多了很多。
数一数,开会的学校领导有多少
我实在想不明白,有了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何还要2个副教导主任和2个教导处干事。同理,有了主抓德育的副校长和政教处主任,为何还要副政教处主任和2个政教处干事。很明显,这是重复设岗,这是臃肿庞大、人浮于事的管理层。管理层的领导已经太多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层应该“精兵简政”。可是各个学校的教学好手、教学准专家和教学专家们却如飞蛾扑火般地涌向管理层,希望谋取行政职务。
教学一线极度缺少真教学专家,但为数不多的教学好手、教学准专家、教学专家却削减脑袋要挤进需要“精兵简政”的管理层。这实在是教育的不幸。
四、如何扭转“教而优则仕”的现象
个人认为,时下教学精英热衷于行政,教而优则仕的关键无非是一个“利”字。当教育专家要1万小时的兀兀穷年,但当领导只要情商和人脉,所付出的努力应该远远不如当教育专家。但是当领导的“利”却远远超过当教育专家。
如今,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绩效工资分配,还是即将到来的县管校聘等等,管理层无不占尽先机。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管理层一般都要高于普通教育专家。当然,管理层的“利”一定不止那些。囿于视野,个人无法说出更多。但常识告诉我,一定还有其它的“利”。
正因为如此,要扭转“教而优则仕”的现象,只有一个办法:让普通一线教师获得了和管理层一样的经济、社会地位;让专家型教师获得高于管理层的经济、社会地位。
有的时候,不少教育同仁感叹教师地位低,但从来没有校长、教导主任这样感叹。让普通教师的地位向管理层看齐,让真教育专家的地位远远超越管理层,教而优则仕的现象自然消除,教育也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