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平庸的电影何以大受欢迎

2019-08-19     老汪说教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简称《哪吒》)上映24天,票房过40亿,将冲击中国影史票房前三。这火辣辣的天气也无法跟《哪吒》之火相比。今天我也随大流地走进影院。

我不得不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也许这很煞风景,但是写作必须忠实于内心。如果我的言论让您不快,请谅解。

这实在是一部平庸的电影,这部电影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善于迎合。

哪吒剧照

一、平庸的电影

个人认为,判断一部电影是否优秀,主要看它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

1.这是一部低层次的“审美”电影。

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处于欣赏的状态”,审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欣赏”的深度、厚度。用著名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先生的观点来说,就是“感发”的力量和深度。

那么,我必须要说《哪吒》是低层次的审美电影。

显然,这是一部让观众从头笑到尾的喜剧电影。这说明电影的确使观众处于欣赏的审美状态。但是成功的喜剧,或者说是有深度的喜剧都是“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思考让“笑声”这一审美体验变得更有深度、厚度和广度。

如果不是我疏忽或迟钝的话,这部喜剧电影的所有“笑点”都缺乏“先让人发笑,再让人思考”的特点。也就是说整部喜剧缺乏让人思考的元素,从而不能使观众获得有深度、广度、厚度的审美体验,用叶嘉莹先生的话来说,这部喜剧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发”没有力量和深度。

没有比较,就没有真相。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喜剧表演和《哪吒》。在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了一位在工业流水线上拧螺丝拧成神经的喜剧形象。他见到貌似螺丝的任何东西,都拿着钳子去拧,甚至追着女士要拧她们身上的纽扣。观众捧腹大笑之后,往往会想,工业流水线上需要怎样高强度的反复劳动才能把人逼成这样可笑的“神经”。如此一思考,审美就不会停留在廉价的笑声上,而会自然而然地引导观众进一步思考电影所表现的人生。

《摩登时代》剧照

非常遗憾,也许是我的疏忽,这2个小时左右的影片的确笑点无数,但没有一个笑点能让我笑后思考一下社会人生。所以,个人以为,这部电影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它只能带来廉价的笑声,带来低层次的审美。

2、这是一部思想乏味的电影。

好的电影,首先故事本身就蕴含了深刻的思想。次一些的电影,虽然故事本身并无深刻的思想,但是,会有一些经典的电影台词产生。而《哪吒》在思想上却连次一点的电影水准都没有做到。

从电影的整体叙述来看,《哪吒》主要讲述了魔童华丽转身为英雄的故事。在华丽转身的过程中,一面是大众的误会,一面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个人以为,影片主旨大约是在表现无条件、无私的爱会创作教育的奇迹,会让魔童成长为英雄。无条件、无私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这本是教育的常识。大概人类历史有教育起的那一天,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常识。当然,也会有不少人会质疑这一点。因此,从故事本身来看,电影并没有表现深刻的思想。

故事本身没有深刻的思想,但能产生一些经典的台词,也算是思想上次一些的电影。可惜,《哪吒》几乎没有什么能流传下去的经典台词。

整部电影大约有些思想性的台词大概就是这几句吧!

1.哪吒:“去他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

2.若命运不公,便和它奋斗到底。

3.生活你全是泪,越是折腾越倒霉,垂死挣扎你累不累,不如瘫在床上睡。

4.哪吒:“三年是短了点,不过我也玩得挺开心的,今天是我生辰宴,都不准哭哦!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

5.太乙真人:“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

6.申公豹:“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7.李靖:“爹一直对你很严,知道你心里有气,别在意别人的看法,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哪吒:“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这是爹教我的道理。”

可是,我们细细审视这些句子:几乎都是常识,几乎没有丝毫的深刻性可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老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又喝到家乡的水了!”《闪闪的红星》中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这些台词表面看很浅显,但细细琢磨,却道尽人生的滋味。我们还可以对比一下同时代的电影。如姜文的《一步之遥》中马走日被枪毙后说道:“我就这样被人枪毙了。我怎么觉得死了跟活着没什么两样。”“死了和活着没什么两样”这里所表现的人生苦难是何等的深沉。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相比之下,《哪吒》的这些略有思想性的台词多为空洞的豪言壮语,并没有表现出人生、世界的哪怕一点点深刻。

二、这部电影之所以大受欢迎是因为它善于迎合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主要迎合了中国式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

这部电影讴歌了无条件、无私的爱,认为这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我相信,多数观众应该可以认同这一点。

凡是为人父母,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对子女或多或少都有无私、无条件的爱。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父母表现得更无私、更无条件。剧中李靖愿意代儿子哪吒去死便是中国式父母无私、无条件爱的极致表现。

《哪吒》表现得是无条件、无私的爱创造了教育奇迹。但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观察观察周遭,就不难得出结论:无条件、无私的爱可以创造教育的奇迹,也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我们多数给子女无条件、无私的爱的中国父母恐怕没有剧中李靖夫妇幸运。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父母无条件、无私的爱毁掉孩子的一生。但是这些父母大多盲目乐观,他们大多认为他们无条件的爱能让孩子快乐成长,成才成人。尽管,事实已经在教训他们,但他们大多不愿承认事实。《哪吒》的故事正好迎合了这些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

剧中李靖夫妇剧照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杨永明教授曾指出:家庭教育的一切艺术就在于“恰如其分”地爱。

西方人说教育就是爱的艺术。中国式父母一味地无条件地、无私的爱是一种盲目的爱,盲目的教育,离“恰如其分”和“艺术地爱”相差很远。这或许是,多数无条件的、无私的父母之爱并不能创造教育奇迹,甚至毁掉孩子一生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明白这道理呢?

剧中李靖夫妇和哪吒师傅太乙真人对哪吒的爱就是典型的无条件的、绝对无私的,他们的爱没有半点“恰如其分”和“艺术”,他们的教育也没有半点技术含量。在时下的中国,这样的父母、这样的教育实在是太多了。于是,电影《哪吒》对中国式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的迎合打动了无数人。

个人还认为,本剧还迎合了时下许多“熊孩子”家长的心理。

如今熊孩子越来越多

​近年来,无法无天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但是,据我观察,多数熊孩子的父母其教育方式仍然是盲目的无条件的、无私的爱。对于熊孩子,我们更要“恰如其分”地爱,更要艺术地爱,更要教育的技术含量。可是,悲哀的是,教育熊孩子能有技术含量的家长实在是太少了。多数熊孩子家长还普遍性地心存幻想:孩子大了,自然会好;小时候胡闹,大了可能会很有出息。因为,不少名人小时候都很调皮嘛!

这些家长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熊孩子长大后逆袭为名人的毕竟是少数,是极小概率事件。“一岁看大,三岁看老”的古训告诉我们,熊孩子长大后成为“怂人”的概率更高。

邻居的表弟小时候就是个无法无天的熊孩子,他母亲没有给他有技术含量的教育,只给了他无条件的、无私的爱。如今他成了标准的“怂人”。其母已经患了抑郁症,他还整日骂她,似乎一日不骂其母,一日就难过去一样。熊孩子变怂人的故事,我看到的太多了。相反,无条件的、无私的爱让熊孩子成为英雄的故事,倒是很少看见。

《哪吒》中的哪吒从魔童变成英雄,就是熊孩子逆袭的典型故事,这故事迎合了很多熊孩子家长的心理:只要我无条件无私的爱,我家的熊孩子将来也会有出息。

平庸的电影却大受欢迎,这说明了什么?我难以再写下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X3xrmwBvvf6VcSZDn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