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这两天作出了回应。
我们先看教育部是怎么回应的:
原则上不鼓励留级、跳级。具体是否允许留级、跳级,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至于原因,有如下2点:
第一件事:
我们学校,曾有一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厌学了,去医院看看,又不属于抑郁。
面对孩子成绩一落千丈的现实,孩子的父母焦虑了。他们来到学校,请求学校能先让孩子留级一年,希望用这一年时间,让孩子得到恢复。
但学校只能告诉他们,不行,因为现在没有留级制度。
后来,这个女生因为学习压力实在太大,受不了,演变成翻墙逃学、打架、早恋,最后辍学了。
前两天妈妈还来学校,希望学校给她女儿保留学籍,明年想回来重读。学校又只能告诉她,对不起,真的没有留级制度。学籍是直升的!
另一件事:
现在很多的农村学校,每个班都会有只能考个位数的孩子,不是他们不认真考,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这个能力。你可能不信。但是,从教这些年里,我就遇到过好多到了初中连字也不会写、连100以内加减都困难的初中生(这句话一点不掺假)。他们其实连一二年级的学力都没有,但却成功晋升成了一名初中生。
我总在想,我们不让学生留级,是为了不给学生贴“差生”便签,但让这些学生在班级里只能长期考个位数、受人白眼、嘲笑,不就造成了他们是差生的事实了么?
很多时候,差生标签其实不是我们给他贴的,而是客观事实造成的。如果我们反过来想,让他留级到下一个年级,成为了学霸,找回了自信,那么,又有谁会去嘲笑他,给他贴标签呢?
1、留级,真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么?
我想,更像是一种放弃。
一位一线教师曾这样感慨,“从教这么多年,作为一名自认为有良心的老师,最难过的事情是看着大量初中阶段的后进生,我却无能为力。”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初中教师的无能为力?
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我们再优秀的初中教师,有再伟大的方法,也不可能在短短3年内,将一个零基础的“后进生”培养得品学兼优。
君山是一名“方法论”老师,常和老师们探讨学生管理上的方法,但我却鲜少谈教学上的方法。如果有老师问我,“学生不爱学习怎么办?”我会很为难;如果这是初高中的老师问我,我就更加要手足无措了。
所以,我只能教管理学生品行上的方法,却教不了“解冻后进生”的方法。我想,这也是任何名师都难以解决的世纪难题吧。
但这道题真正的解法是什么?其实也不难。
只需要制度上给这些学生机会,让他们回到“过去”,重新选择一次,看自己到底是真不爱学,还是只是暂时不爱学。
很多时候,尤其是男生,我们发现,他不是不爱学,只是在他不爱学的心智年龄你在让他拼命学,而在他想要学习的心智年龄他却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2、留级,还会挤占教育资源么?
过去,国家资源有限,学位有限,一个学生如果反复留级,那么势必会影响另一个学生的正常就学。
但,这已经是过去了!
如果说恢复留级真的会出现挤占教育资源的情况,那就目前而言,只会出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区,在偏远的农村,绝无可能。因为,在农村,空置的教育资源已经非常可观。择校、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早就所剩无几。可能城市里是五六十人的大班,但农村学校里,现在却只有20人、甚至10多人的小班了!
所以,就留级这件事,我们能否这样去考虑呢?
因地制宜!
让教育资源富余的区域,比如农村学校,实行留级;
如果教育资源紧张的学校学生要留级,也可以,但是建议留级到教育资源富余的学校。
如此一来,是不是既解决了学生留级的问题,又间接解决了教育均衡化的问题呢?
教育部的回应,君山认为并没有封死“留级制度”恢复的可能,因为他还讲了:具体是否允许留级、跳级,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
意思很清楚了:这件事很复杂,我一时拿不定主意,但我呢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各地有需要的话,可以自行想办法解决。
教育部说这么明白了,那我们又怕什么呢?
我们最怕,教育部虽然没有封死恢复“留级”的可能,但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因为怕麻烦,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主动给它封死了。
这对于各级部门来讲,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但是,只有像我们这样的一线教师才清楚,恢复留级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所以,君山呼吁:希望各级部门,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真正好好去考虑考虑让后进生留级的问题!
你好,我是君山,一线教师,爱谈一点教育,如果你也喜欢,欢迎你关注我,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