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正经历一场危机,是从让孩子实现这个自由开始

2019-11-22   君山老师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看不到那些高大上的家庭教育方式,从书里看来的,又不知道是真是假。我目力所及的农村家庭的教育,用一句话可以形容:

很多农村贫困家庭已经早早让孩子实现了手机自由。

我无法评论这是好还是坏。因为有人说这是时代的进步。

我只是很好奇,为什么时代的进步这么执着地集中在中国的农村一代。

是因为只有落后才值得拥有这样的进步么?

01、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早早让孩子实现了手机自由。

前两天,我去家访了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特别贫困的家庭。租住在农家的平房里。两间房,父母一间、两个孩子一间,既是睡房、也是仓库,和周围几户人家公用一个厕所。洗澡要到镇上去,因为远和花钱,孩子常年处在一股酸臭味当中。

我走进这样的家庭看到的场景是:

孩子的房间被货物(柚子箱)堆满,中间仅留一人可过的走道。如果一个人往里走了,另一个人想要出来,只有等前面一个人走到屋子的尽头(那里放置了木板、铺上被褥算作孩子的床),在简易的床上做一个避让,才能让另一个人顺利从屋子里挤出来。

整个房间只有一个节能灯,显然瓦数不足以照亮整个屋子,让整个屋子显得阴暗、逼仄。我环顾整个房间,找不到孩子做作业的地方。孩子告诉我,平时做作业很简单,拿个柚子箱往腿上一摆就可以充当临时的桌子,所有的作业在上面完成。

孩子的妈妈显然没有意识环境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一味和我说,工作很忙、生活很艰辛,还和我抱怨孩子不好管,打骂都没用,学习上就是不上心,他们已经操碎了心。

这时,我突然看到在孩子脏乱不堪的床铺上,一个崭新的手机正躺在枕头上充电。

这个妈妈自豪地指着手机跟我讲,这是她给孩子买的新手机。言语里给孩子买手机,是对孩子满满的爱。

临走时,我给这个妈妈几个建议:

  • 1、给孩子买一个书桌;
  • 2、给孩子买个台灯;
  • 3、限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对于我前两个建议,这位妈妈是乐于接受的。但是对于限定孩子玩手机。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孩子已经离不开手机了,我砸一个,他找出来一个,而且我们上班忙,平时也要和他联系。

所以···

所以,手机是在她的家庭教育中和孩子相妥协的产物。

所以,她的孩子早已离不开手机了。


像这样离不开手机的农村家庭,这些年越来越多。

时代在进步,但我却越来越搞不懂,让农村孩子提早实现手机自由,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02、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讲,读书不再是改变命运的方式。

中国的农村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有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识的孩子,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看到。

中国的脱贫攻坚这么多年,在广大的农村,早已解决了人们生存上的问题。为了吃饱饭、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的想法早已不是主流。

我们正在看到的是“小富则安”的想法正在蔓延。既然生存无忧,又何必艰苦奋斗?

我和很多在初中阶段就放弃学业的农村孩子进行过深入的交流。

他们的家庭大多数并不富裕,但是,他们没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动力。因为,他们早就为自己规划好了人生的道路,一毕业就可以出去打工,3、4千一个月,足以让自己过非常潇洒的日子。

这种思想,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他们大多在想:

  • 1、孩子太小了,打工还没人要,在学校里多放两年,毕业了再去打工;
  • 2、孩子读不读得起书并不重要,平时主要是管好吃喝,安全第一;

03、中国教育的悄然变化,是从家庭观念开始。

我们从新闻里,看到的大多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择校、报补习班、没日没夜昏天黑地的培优。以为这就是中国家长普遍的焦虑。

其实,我今天说的这些,是中国教育的另一面。

在一部分人在为了前途命运在拼搏时,我们还有一部分人,正由于在学业阶段获得了诸如“手机自由”之类的一类自由后,正慢慢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寒门难出贵子,源自于家长思想上的贫困!下一步的扶贫攻坚,我想应该从这个方面去多考虑!


你好,我是君山,一线教师,农村教师,爱谈一点教育,如果你也喜欢,欢迎关注我,君山期待与你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