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疫情爆发全民憋在家里,越憋在家里越想出去玩

2020-02-12     迪迪干货



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搞笑视频,一个“想出去玩”的哭泣小男孩走红网络,他跟父母说想出去玩,家人拦住他称外面有病毒,小男孩说了一句神句:“我迫不及待想要跟病毒一起玩!”

视频里,还有一些小朋友在窗户大喊想出玩,外面邻居隔空回应“出去会死人的啦!”



网友听到孩子们的童言无忌,都笑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别说孩子了,自己也想出去玩。

的确。宅在家里20多天,即便每天给自己找事情来做,但一直都呆在家里,每天的行动轨迹就是床,卫生间,客厅这些地方,每天跟家里的父母吵架,都快赶上世界大战。

唯一庆幸的是还有手机和电脑,如果这两样都没有,硬生生宅在家里20多天,整个人都要疯了。

我也不例外,宅在家里20多天,我想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潜藏着社交天性。我们都需要一段良好的社交关系。



01.社交,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意味着我们需要跟外界的人和事产生接触,有了接触就会有社交。

社交是人性本能的需求。

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我们会通过肢体语言或者哭声告诉父母需要依靠。这个时候,肢体语言还有哭声是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长大之后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走投无路,要做的事情超出你的能力,靠自己的力量没办法完成,这个时候你就想要求助,即便你是一个内向者,不太爱说话,但还是硬着头皮向人求助。

可见,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跟别人产生联结。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过了为了生存而社交的阶段,更多的情况是我们需要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圆桌派》有一期,美食家陈晓卿提到一个有趣的论调:“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在晚上叫上朋友出来吃夜宵,因为友情太脆弱了,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持和证明。”



微信上有上千个人,但大多数属于“工作之交”或者“点赞之交”,我们需要有一些真心朋友,坐在大排档享受片刻的快乐。

就像科学家马修•利伯曼在《社交天性》中提到,人类大脑的神经结构中最核心的就是使人在社交关系中能相互联系,这种社交需求就和食物、水一样,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正是这种天然的社交需求,才让人类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的能力。



02.你并不讨厌社交,你只是讨厌拒绝

很多人总说自己患有社交恐惧,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喜欢跟人打交道,但你跟自己的闺蜜交流时,完全没有恐惧,话也很多。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跟别人交往,不是因为不会说话,而是害怕拒绝。

一旦被人拒绝,你会感觉丢脸、害羞,恐惧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围绕在心头,与其这样,还不如拒绝社交,没有社交,就没有伤害。

有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人们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排在第一位是当众演讲。

为什么?一个是害怕自己出丑,你想想在台上万一忘词了,底下有几十双,几百双眼睛看着你,你是不是感觉很恐怖。另一个原因是害怕自己的内容不好,别人对你说的内容没有反应,甚至出现负面效应,比如喝倒彩、嘲笑,一想到这个画面就感觉难受。

可仔细想想,这些听众跟你只有一面之缘,听完之后就走了,也许一辈子都没啥交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就忘记了。但即便是这样,我们还是很在意别人的反应。

说白了,社交关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关系保持良好,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增加社会联结,如果关系破裂,就会感觉痛苦,就会中断社交联系,这种痛苦又被称之为“社会疼痛”。



就好比,我们刚刚建立一段恋爱关系,会感觉非常幸福,每天有说不完的情话;又或者,我们发了一条说说,自己做的饭菜有很多人点赞或者评论,写的文章有很多人转发,你会感觉到快乐和成就感,这些都是社交带给你的幸福。

我们的潜意识就会有这样的印象:

关系=要求

关系=评价

关系=压力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一段社交关系能够被滋养,就会想办法建立关系,如果这段关系带来压力,就会远离关系。

你讨厌社交,只能说明在这段关系中,你感觉压力大于滋养。



03.一个人的自我价值,除了自我肯定,还来自于社交

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人最累?

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被在线办公搞疯的上班族,是每天上网课上累的学生?

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者,确实是最累的群体,还有不顾自己的身体,超负荷工作的人也累,但还有一种人也非常累。

什么都不做,也不跟任何人交流,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我以前觉得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是在一个没有人打扰的孤岛上,有一台电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够了,但这次疫情让我明白,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一半是来自自我肯定,还有一半来自外界评价。

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Dan Ariely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找来100个大学生,男女各一半,然后制作了100张卡片,卡片上写了1到100的数字。

接着,工作人员将卡片拆封,分别将数字贴在100名大学生背后,男生的编号都是单数,女生的编号都是双数,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数字。

这个实验的规则很简单,就是男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异性,争取凑到最大的总和。最后,配对成功的双方奖金金额为编号总和的10倍。比如,男25号 ,女40号配对成功,就可以得到650美元的奖金。但在配对过程中,谁也不能别人他后面的数字是什么。

很显然,想要获得高额奖金,大家都会找99或者100的人配对,这两个人被大家争抢,尽管最初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背后的数字是什么,但根据地阿加的反应他们也能猜到自己的数字大小。

这就是依靠别人的反馈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事实上,有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大多是从别人对我们的反馈得来的。

一个人只有自我肯定,这种肯定如同空中楼阁,不牢固。

一个人只有外部评价,这种评价会让一个人活得很辛苦。

只有自我肯定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才能在一次次成长过程中,看清自己。



04. 宅在家里享受独处的快乐,是因为有社交的存在

最近这几年,“学会独处”和“享受孤独”是大家常说的话题,但为什么这次的宅,无论你多么有耐心,总归有想出去的冲动呢?

马伯庸回答说,宅在家里独处的乐趣,有一半来自于随时可以外出。



有外出的机会,看过外面的精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享受孤独,这种动静平衡,才是美妙的体验。

而不是像现在被迫宅在家里,出门在外都要保持1M以上,去食堂吃饭如同参加考试,这种独处,你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无奈。

那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独处与社交之间的平衡呢?有三点建议:

首先,适当的压抑。

这里的压抑不是说让你压抑情感,而是通过控制表情、语言和动作,让别人看不透你内心的世界。比如,在公众演讲的时候,有些人一上台就紧张,有些人却能在台上显得很冷静,这些看似冷静的人,他们用的就是“压抑”的方式,通过控制自己的表情、语调或者自我暗示,抑制住负面的情绪。

其次,改变看问题的视角。

很多人在人际沟通中受到打击,就喜欢把所有的责任都压在社交障碍,内向上面,觉得自己天生嘴笨,天生就不喜欢跟人相处,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你就越来越讨厌社交。事实上,你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说话,那下一次跟人交流之前,可不可以提前预演一下,在家里提前准备一下,这样真见面的时候,是不是就有话可说了。

最后,情绪标签化。

意思是说把消极的情绪表达 出来,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写出来或者简单地说出来,对调整情绪有很多帮助。社会认知科学家找来一群人,让他们看一些图片,然后选出一个最能代表这张图片的词,比如你看到一张生气的脸,就给图片标注愤怒,害怕。结果表明,当人们把图片上的情绪用笔写出来,他们看到这张图,紧张情绪有所缓解。

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但只有独处,没有社交,我们的人格是不完整的。

真正优秀的人,他们身上有独处的力量,但也有社交的力量。

千万不要每天蜷缩在家里计较长短,却以为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

懂得社交,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待山花烂漫之时,收获更好的自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y9BiPHABgx9BqZZIA8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