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到了,在梳理一年的阅读情况,也在重新翻阅一些阅读类的工具书。每年,身边都有人问该怎么读书?为什么你读完还能写出一篇篇文章,而我半天都憋不出来一个字?
这样的问题每天都有人会问,其实方法不在多,关键是你要认真看。
认真看就是该做的你就得做,该学的你就得学。即便这个过程中,遇到你自己不喜欢,不擅长都要硬着头皮上,这才叫做认真看。
今天我们不讨论如何阅读一本书,而是从三个方面看看自己是不是“低质量的阅读者”?
第一个方面:“不舒服”的读书原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看书还完整的读完一本书,是在读什么书呢?网络小说。男孩子喜欢看仙侠类的,女孩子喜欢看言情类,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能够看入迷,甚至会熬夜看玩。
这是因为无论是仙侠还是言情小说,阅读门槛都很低,不需要我们懂脑子,所以看完一本觉得好看,接着看下一本,不会觉得倦,但看多了以后就会造成阅读能力变弱。
也就是你在书店里看到满满的书,你会优先选择漫画、仙侠还有言情类书籍,对于需要动脑的,比如传记、商业、人文类的就不愿意看。
当一个人阅读的领域越狭小,到最后越会觉得读了这么多书没有用。
一本书读得太舒服,反而容易固步自封。虽然在舒适圈阅读仍旧属于读书的乐趣,但无法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动用阅读技巧、无需集中注意力、无需发散性思考、无需延展逻辑等,一切都在射程范围内。
在今年下旬,我开始增加历史、文学、人文板块的阅读,后面也会不定时的写成文章。这类书籍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目的性看,没啥难度,但要写成一篇文章就有难度了,因为我缺乏这块领域的知识,所以每次写这类的书评文章,我是抓着头皮,然后进行主题阅读,这样我才能慢慢磨出一篇文章。
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很不舒服,但很爽啊!特别是我把一本难啃的历史书写成一篇书评,就会有成就感。也许文笔比不上写职场、个人成长类的成熟,但至少能写出来。
我们阅读难啃的书籍,对自己的理解力和思考力水平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看问题的视角就会多一个维度。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他们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领域,读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所以读书的一个原则是不舒服。
第二个原则:读书要有“饥饿感”
我们这一代人跟60年代人对于读书有一个特别大的差别,那就是缺乏“ 饥饿 感”
啥意思呢?
父母那一代因为条件不好,上不了学,更不要说买书了,处于一种想读但没书可以读的状态,一种饥饿感在父母那一带非常明显。
就好比一头狮子饿了10天半个月,突然前面窜出一只兔子,狮子两眼发光,会拼劲一切权力追上兔子,将兔子成为“盘中物”。
对于那一代人来说,只要有书看,不管好看难看,都会认真看,因为没有其他,这是唯一。而这种“饥饿感”阅读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拿到一本书,就认真仔细的看,发现哪个知识点最需要就立马补充。
而现在书店里满满都是书,没有了“稀缺性”,大家可能会对美食还会挑选,今天去这家网红店,明天去那家网红点,这个喜欢吃,那个不喜欢吃。。
但现在大多数年轻人自己都不知道要看什么书,看畅销书知道是快餐式的读物,少看多看没啥关系,经典有内涵的书籍,看了几页就跟周公约会去了,感觉自己啥都欠缺,但又说不出所以然。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主动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里提到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一个会阅读的人他们都是主动式阅读,并非被动式阅读。也就是你遇到什么问题不明白,会自动找书籍来看。像武亦姝等这些学霸,他们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家长不会逼着孩子非要读什么书,而是让他们主动阅读,主动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
而现在很多人觉得读书没有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阅读是被动,在你心里始终认为:读书是给别人读的,不是为我自己读的。
凡事靠逼出来就注定很痛苦。
建议先从自己感兴趣的入手,然后规定一个时间点阅读,像我自己每天晚上泡脚的时候,手机丢到看不见的地方,那一支笔和一本书,边泡脚边看,慢慢的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对阅读也会产生主动性。
第三个原则:阅读只有一种姿势就是精读,追求速度跟“量子速读法”没啥区别
我们在做英语试卷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困惑:为什么我明明看懂文章内容了,可题目就是做不对呢?
因为“读懂了”只是你的幻觉。
人类大脑有个强大的功能叫做模式识别。在处理零散信息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把它们按自己熟悉的模式拼接起来。比如我们睡前看一部鬼片,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盯着天花板,一不一会模式识别就开始启动,你盯着盯着,就感觉那个黑影就跟鬼片里的人一样。
模式识别的原理戳中了泛读和速读的死穴。你感觉自己泛泛读了一篇文章觉得读懂了,实际上这是幻觉,只是读懂了文章中的某些零碎信息,然后模式识别启动,大脑自动将这部分嗯以往见过的观点拼接起来,但这些拼接起来的文章,跟实际内容没啥关系,是你自己YY想出来的,所以怎么可能答对题目呢。
除此之外,人总会假设自己的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动增长,于是每个人从大学毕业后都认为自己认识足够多的字、足够丰富的概念和词汇量还有足够严谨强大的逻辑能力,就会觉得自己不需要“精读”,这是小学生该做的事情,“泛读”或者“速读”才是符合自己年龄的阅读方法。
抱歉,我们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泛读和速读的资格,一旦阅读就会暴露逻辑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不流畅等等问题。
想要做高段位的阅读者,积累阅读量,认真精读才是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读书,是一件细水长流。就像林语堂在《读书论》里说过一段话:“一人在世上,对于学问是这样的: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自认为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万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读书,是一次次重新归零的过程。
读书不固陋,不偏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VJ_4W4BMH2_cNUgqa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