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一天设计100张图:废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让他瞎忙

2020-01-10     迪迪干货



一天做100张图,看似很忙,实际……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一家公司要求设计师一天做100张图,公司表示,因为是做服务行业,为了给客户提供极致的服务,对部门管理很严厉,对员工的要求也很高。

而离职的设计师是说,公司经常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但不理睬,也许是他们很无知。



这话说得有些矛盾。

给客户提供极致服务,但要求设计师一天出100张设计图。

这是哪门子的极致服务呢?

直接套100个模板,然后打几个字,这叫做极致服务?

而这位设计师为啥离职,不说年底变相辞退这个理由,单纯从工作内容来说,可能是觉得没啥意思,每天看着很忙碌,坐在电脑前,复制粘贴,出100张设计图,不断地消耗自己的能力,没有成长。

用现在话来讲就是:废掉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瞎忙。

瞎忙的人用一个词来讲就是“穷忙族”。





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给它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无法过上富裕的生活。

是不是很扎心?

我们用低质量的忙碌,给自己制造一个努力的幻觉,然后,活在“年轻人就该吃苦”的海市蜃楼里。



忙是常态,高质量的忙是能力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忙成为常态。

忙可以,但瞎忙不行,要学会高质量的忙。

在看潇洒姐王潇的《时间看得见》这本书,我很佩服潇洒姐的做事能力。

书中提到2015年6月-10月,是她前半生最忙的一段时间。忙到什么程度?上午在趁早工作,开例会、算成本、选产品,了解大家的工作进度;那段时间公司在进行首轮融资,要有商业计划书,要跟律师一起讨论融资协议,尽职调查;公司搬家,选择地址、装修、挑家具;下午去时尚集团,每个月要完成两本刊物的合刊,要写卷首语、接受培训、开选题会、拍封面、做广告收入预算、开发新媒体、参加线下活动,还要去纽约、芝加哥出差。这么忙还有时间参加澳大利亚黄金海岸举行的马拉松比赛;给女儿挑选幼儿园,在此同时,还写了新书《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还要健身、美容、保持体型……

在这期间,家中的猫生病住院,还要探望猫,最终猫还是离开了,当时潇洒姐在宠物医院哭了一会儿,一边哭一边离开去做下一件事情。

上面说的所有事情,都集中在4个月内,普通人可能一半都不完成,但潇洒姐都顺利完成了。

潇洒姐说,那一段时间,她逼迫自己学习使用优先级原则,同时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保持绝对的专注,训练自己迅速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的作者提到: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也就是说工作带给我们的挑战,需要持续而又专注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就感。

我们讨厌工作?讨厌忙碌吗?

不。

我们只是讨厌那个忙忙碌碌但收效甚微的自己。



懂得取舍,你不是消防员

很多人会陷入低质量的忙碌,是因为什么事情都干,把自己当成消防员,哪里有火就去哪里。

曾经有一个全职妈妈问我,为什么你上班都能持续写文章,而我别说写了,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

我就叫她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写下来发给我。我一看:早上5点多起床,然后给宝宝做饭烧菜,接着去买菜,烧菜,整理房间,陪孩子玩,到了晚上除了日常性事务,还要陪着孩子睡觉。

我就问她:“能不能晚上的时间抽出2小时让孩子的爸爸带。”她说:“不行,他带不好孩子。”我说:“那周末挪出一天的时间,把孩子交给婆婆其他人。她又说:“不行,周末我要陪着娃出去玩,这是我们的亲子交流时间。”我又问了其他时间安排,能不能让别人干或者换种方式,她总能用各种理由反驳我。

看到这里,我就说:“那你确实没有时间看书写文。所有的事情你都要自己干,让丈夫带娃,你嫌弃他带不好;烧菜做饭这事情,你觉得这是分内的事情,所有的亲子时间都分给你。你所有的时间都卖给家务活,卖给孩子,唯独没有卖给自己。”

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瞎忙的人有个特点,把自己当成超级英雄,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干,不分配任务,不求助他人帮助。

瞎忙的人时间分配就是“撒花椒面”,每项任何都安排一点事情,但每件事情都做得一般,还抱怨时间不够用。



而高效的人,明白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好,他们会果断放弃低价值的事情,或者分配给其他能做的人做,懂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越忙的时候,越要停下来

比尔盖茨会给自己设立“思考周”,独自一个人前往胡德运河,在一座小房子里度过一周,房子里没有手机,电脑,只有书籍还有纸笔。在这一周里,比尔盖茨每天都在阅读书籍和论文,记录下可以帮助他理解未来的事情。

比尔盖茨把这个状态形容为“CPU时间”,CPU是中央处理器,它是执行电脑程序的指令,没有它,电脑就不能运算。

我们普通人不能像比尔盖茨一样花费一周的时间,把自己困在“小黑屋”,但每天抽出1个小时,或者一周抽出1个小时的时间,专注于做一件事情,这还是可以做到的。

《深度工作》这本书提出两个概念:深度工作和浮浅工作。

深度工作是指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活动,这个时间段,你可以提高技能,创造新价值。

浮浅工作是指做一些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会受到干扰。这种工作非常琐碎,很容易重复,被人替代。

多一点深度工作,少一点浮浅工作。

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忙,但内心越来越空虚的时候,不要急着奔跑,而是停下来审视自己。

给疲惫的自己一点缓冲,缓解焦虑,找回目标,回归内心平静后,重新回归现实。

一味沉浸在自我欺骗式的瞎忙中,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一个人太过安逸容易废掉,但也别忘了不停地瞎忙,也容易废掉一个人。

正如电影《无问西东》中梅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rXHmW8BxtCz63RLWq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