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是什么习惯,就是什么命
微博上有一条新闻 “为方便跟法学系女儿聊天,学霸老师自学考过国家司法考试。”49岁的朱腾强经过8个月的自学,以客观题考试总分205分、主观题考试116的成绩通过。
朱家是学霸家庭,女儿朱林啸已经保研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学硕士,朱妈妈也不甘示弱,目前从计算机专业跨考了CPA。
面对这家子学霸,其中有一点吸引我的注意,朱林啸表示:自己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就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教育和家庭的学习氛围。
的确,给孩子金山银山,都不如培养孩子好习惯。
还记得南宁二中杨晨煜吗?他的父母亲就是普通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杨晨煜母亲特别提到:孩子肯定是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问题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给他定型了以后,后面一路就很好走。
改变你人生轨迹的是习惯。
一个小孩从小在学数学,开始的时候会觉得内容很简单,喜欢跳步骤;有时候为了出去跟小伙伴玩,字迹写得很潦草,为了省纸,草稿纸和作业本写得密密麻麻。
这些行为一开始是孤立的,但时间一长,就形成习惯。
等上了初中高中内容稍微变难,跳步骤就会时不时出错,而很多孩子就会用粗心来解释;字迹潦草,最后连自己也看不清,5抄成3;在纸上写得密密麻麻,考试回头检查,一个数字、公式、步骤半天都找不到。
长久以往孩子自也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读书的料,怀疑能力和智力水平,最后有可能放弃学习,而这一切的根源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家赛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透过习惯,就能看到孩子的未来。
你是什么习惯,就是什么命。
02. 你的选择暗藏习惯
《奇葩说》有一期辩题叫做“追求精致穷算不算穷”。杨超越讲自己以前工资只有800元,为了买一条漂亮的裙子花了700元,剩下的100元当作一个月生活费,天天吃泡面。
对于这种做法,她解释说:自己内心不够强大,需要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接受。
我同意她的观点。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这么干,那个时候要出入社会工作,衣柜里没几件质量好的衣服,当时也没有钱。
咋办,向母亲大人借钱买衣服,分期还钱。
那个时候,我需要用服装提升自己的自信力,让别人感觉自己不是职场菜鸟。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直精致穷是个问题。
它会变成习惯。
近日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报告显示,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他们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10年。另一则,根据融360发布针对消费贷款使用情况调查,90后与95消费贷款用户加起来的占比高达49.31%。
90后凭理财实力,边攒钱边负债。
这种矛盾分裂的理财方式,除了外部原因之外,还有一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现在这一代人不像父母一代,只要喂饱就够了,我们在追求更高一层,说的漂亮点就是精致。
自身的实力不允许,但又想要精致。
只能采用这样矛盾的方式消费。
当然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负债累累。
有一天,我去常逛的服装店买衣服,因为常买,跟店员也就混熟了,付款的时候她跟我说:“你很定力。”
我有点纳闷,她为什么这么说。
店员解释道,自己有一个客户跟你年龄差不多,她每次逛街看到好看的衣服都会买下,还会买化妆品,这些东西买下来将近几千元,她每次都用信用卡买,现在信用卡里欠了几万。而我发现你买衣服都是等到手头有钱了才买,如果钱没有,你最多就是看看,试穿一下,不会提前买,前几年你跟妈妈一起逛街,那个时候还要她付钱,现在都是自己付钱。”
听她这么一说,我想了想好像是这么一回事,利用花呗、信用卡提前消费确实不错,能够早点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但一次爽,就会想要第二次爽,到最后就会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
做事情就会优先选择及时满足,而非延迟满足。
我们常常看到有新闻爆出90后负债几十万,很多人爽过后,无力偿还借贷。
他们也许后悔过,对自己说下次不买了,但控制不住,因为习惯了。
习惯过上精致穷的生活方式就会上瘾,一旦上瘾,就很难改变。
卡尔维诺在《巴黎隐士》中有一段话: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情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
你做事的风格,做的每次选择,都暗藏着习惯。
03. 重复多了,自然就变成习惯
《巨人的工具》作者蒂姆·费里斯,书中记录了他与百位名人的访谈。其中有一位叫杰克·威林克,曾担任美国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现在创立了一家咨询公司。
费里斯把威林克请到自己家里访谈,并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发现威林克很早就起床了,询问他原因,才知道他以前在海豹突击队时,必须在4:45起床,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费里斯问:你都退役这么久了,干嘛还要坚持呢?
威林克说:“在部队中,总觉得某个敌人在等着我,所以我要比他早起一些。
现在,我虽然不在军队,但一想到还有这么多竞争者,当我醒来,他们却在熟睡,我就有种莫名的优越感。”
对于威林克来说,4:45起床是重复上百次,上千次的动作,已经融入到身体内部,形成了习惯。
习惯的核心在于自动化。
也就是别人做起来别扭的事情,你可以做的很自然。
2019年还剩下最后一个月,很多人回望过去一年,感叹自己:活得越来越浑浊。
每次年初的时候会给自己制定密麻麻的计划,从早睡早起到坚持运动,从看书学习到精进厨艺,相信新的一年有一个全新的自己。
但没过几天,就会打回原型,熬最漫长的夜,吃最贵的补品,看书只看第一页,永远看不完结局,到头来还是觉得夜宵追剧, 躺着的打游戏才是最爽的人生。
等到下一年来了,又开始焦虑,再一次重复制定计划,周而复始,像一个死循环。
归结原因出自于习惯。
熬夜、追剧、吃夜宵、刷朋友圈已经成为你的作息习惯,并且你也感受到了这其中的爽,自然就不会改变了。
就像卡夫卡说过一句丧的话:我最擅长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如果你真的希望新的一年有所改变,计划不用多,能改变一个坚持一年,就能形成习惯。
你想要过上自律、充实的生活,需要一个个好习惯不断地加持。
04.如何培养习惯呢?
在讲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人类的大脑结构,人的大脑有两张票,一张是直觉票,另一张是理性票,也就是习惯和逻辑。
怎么说呢?
《慢思考》作者特奥·康普诺利提到:人的大脑分为反射脑、思考脑和存储脑。简单来说,发射脑管直觉,思考脑管理性,存储脑管记忆。反射脑里的直觉,依赖习惯。
用习惯做出反应,快速,”省电“,但未必总是正确;思考脑里的理性,依赖逻辑,用逻辑做出反应,更加准确,但缓慢且”费电“。
那么习惯和逻辑之间,哪一个更重要呢?
行为科学家得出结论: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有5%是非习惯性的,而其他的95%的行为都源自于习惯。
这就意味着改变我们一生的不是逻辑,而是习惯。
所以该怎么做呢?有2个小技巧:
第一:不要采用负面的语言设立习惯。
我们会经常对自己说:”不要吃甜食“”禁止吸烟”,这样充满负面情绪的词语反而会增加厌恶感,很难戒掉坏习惯,培养新习惯。
心理学家让志愿者们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一部分志愿者先解读一些含有诸如“内疚”或者“懊悔”这些词语的句子,而另一部分志愿者只解读一些中性的句子;做完实验后,心理学家再让这些志愿者们组词。结果发现,解读包含有内疚感句子的志愿者,在进行组词测试时,更容易组出与欲望相关的词,像“快乐”、“刺激”之类的;而解读中性词语的志愿者,则较少组出与欲望有关的词,而更多给出“快艇”或者“刺猬”这些中性词语。
其次,负罪感除了激发人的欲望这样一种弹簧效应,还会引发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效应。简而言之,就是当人们戒除坏习惯失败时,很容易就自暴自弃,增加对坏习惯的沉溺。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节食爱好者一旦某天多吃了一个馅饼,那么就往往会继续大吃大喝直到严重破戒。他们心想,反正今天已经多吃了一块了,那就干脆把剩下的都吃了算了。而相反,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很自然地享受美食,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的人,往往也更不容易发福。
第二:采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培养习惯。
采用“如果-那么”句式,详细列明你希望在什么样的时间、什么样的地点以怎样的方式实现怎样的目标。举个例子,如果你想要改掉在聚会时喝酒的坏习惯。那么,这个计划就可以这么写:如果周五晚上朋友请我去喝酒,那么我会回答,我今天只想喝水。
分解一下,“如果”这个词后面,跟着的是触发某个坏习惯的环境和条件;“那么”这个词后面,跟着的是你会相应采取的行动,这个行动可以让你改掉这个坏习惯。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如果-那么”计划法就可以有效改变人们的行为呢?这句话不需要让人提醒自己要改掉某个坏习惯,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提醒。它把一个抽象的提醒,变成了触发式的。也就是,只要发生了“如果”部分提醒的特定情形,就自动进入到“那么”部分给出的具体行动方案。它给人设定出一个不需要理性分析,直接做出自动回应的行动框架。
英国著名的女首相撒切尔富人说过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