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上奇葩说被diss没文化,拥有这种思维的人注定走不远

2019-11-10     迪迪干货

01.diss杨超越才是王道?

最新开播的《奇葩说》请来了女神杨超越,杨超越一开后,我就看到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怎么会请她来,她听得懂吗?"这类的话。弹幕里一堆人都在骂她,认为以她的智商不适合奇葩说。

事实上,杨超越的表现并没有网友说的那么糟糕,相反在保持耿直的个性前提下,又很会说话,有自己的观点。

对于屎味巧克力,巧克力味道屎这样的问题,能够接住蔡康永的梗,还重新定义了“坨坨”,在“精致穷”这个观点上,她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很赞啊。我不相信你年轻的时候,会没干过像杨超越这样的事情。在第二个关于“救猫还是救画”上,她可能没有像黄执中那样会升华,但她求心安。

除了杨超越之外,还有罗振宇。他一开口就说听不懂,不好。可我听完之后,发现罗振宇前期铺垫有点长了,但也有一个新的观点,并没有弹幕中形容的如此不堪。你可以不赞同杨超越和罗振宇的观点,但你不能一上来就直接骂。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听到某个人年纪轻轻有不错的收入,有人眼红来了就会说:"肯定是假的,他们家是富二代,不然怎么可能赚这么多。

又或者看到某一篇文章,就说垃圾,就是写心灵鸡汤,我也会写啊,这有什么值得探讨的。

又或者看到有人在看书,就说:"装正经,真以为自己是学霸啊。"

还有的看到有些人抖音玩得很溜,自己酸溜溜地说:"我才不要玩这么low的东西。"

面对这种现象,用现在流行话说就是杠精。碰到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直接就骂过去,毫无理由,觉得这样才能提下自己的个性,彰显言论自由的权利。

就像杨超越,她的出道确实惹人争议,但到现在还是很火,就说明她有不可或缺的商业价值,有你不知道,没有看透的东西存在。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但你不要当一个井底之蛙。

用自己狭小的眼光看待世界。

就像薛兆丰说过:“我有一个习惯,如果世界上大多数人长期都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指责他,我们先去想想背后是什么道理。”

02.每一个杠精脑子里都有一盏红灯

那些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只要他不习惯看不惯,就反驳指责的人,可以简称为“杠精”。

在杠精的世界里,他们拥有黄晓明的明言明语,只能听我的,别人说得都不对。

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

红灯思维就像行人遇到红路灯止步不前。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天才,什么都懂,自己说得话就是真理,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下意识直接反驳,否定。拥有红灯思维的人他们拒绝接受新的观点和知识,就像一个跟不上时代的朽木,故步自封。

那些在弹幕上总是习惯性骂杨超越,杨超越一开口,就觉得她说的不对,就觉得她人傻,没见识的人,他们绝大数都是红灯思维。

每一个杠精的脑子里都有一盏红灯,不允许外人侵入。

红灯思维是一种思维现象,叫做习惯性防卫。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样的新观点,就会触发习惯性防卫。

《第五项修炼》中提到:习惯性防伪的根源是害怕暴露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

每一个想法的背后是一个人的思维,那些下意识就反驳的人,他们害怕别人说自己有错,觉得一旦承认自己有错,就是丢面子,皇冠就会掉。

为了让皇冠不掉,死命硬撑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有错。

就比如,我们做了一份PPT,领导或者老师看了,把你交到办公室,批评你说:"这个PPT做的很差劲。"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你懂什么呀!是你看不懂我做的东西。

这就触发到你的习惯性防卫,冲动一点的人就会直接跟老板杠,稍微怂一点,从办公室走出来之后,开始骂老板,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思维当中。

从来没有静下来心想一想:领导或者老板说得对不对,自己的PPT是不是存在哪些问题。

李佳琦在接受GQ采访,负责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也采访了其他淘宝主播,他们对数据特别惶恐,有人干了几个月不干了,因为完全不知道幸运为什么眷顾到我,又为什么突然失去流量,是一种命运不在自己手里的感觉。

李佳琦说:"我觉得做所有是事情命运都在自己手里。我们现在都有后台监测数据,如果你可以让每个粉丝停留在你直播间一个小时,我不相信你没流量的,数据越好的时候,你流量自然就起来了。现在都是算法推荐的,你达标了就推送更多流量给你,你不达标就不推。你做不到就怪不什么"别人不给我流量"什么的,我觉得先想想自己的问题,再去找平台的问题。"

直播没人看,你怪淘宝不分你流量;

文章没人能,阅读量不高,没有推荐,你说读者,编辑是傻逼;

工作找不到,你说人事不识慧眼。

反正别人都有问题,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自己是无辜的。

始终抱着红灯思维做事的人,无论你天赋有多高,最后都无法取得成就。

与红灯思维的人交流,也注定是痛苦的,因为有理他们也不听。

就像《欢乐颂》一句台词: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03.想要改变红灯思维,你需要一盏绿灯

与红灯思维相反的是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是指,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思考,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哪些观点是对我有帮助,我该如何改进。绿灯思维的人,他们用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新知。如同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的观点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一种新途径。

《令人心动的offer》有一集,第一个课题成绩出来了,何运晨获得第一名,第二名是李浩源,李浩源有些失落和不解,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列了提纲,思路都对,为什么获得第二名。

于是,他主动问何运晨能不能把他的报告发给他看,李浩晨通过对比知道问题的所在之后,带着问题又向领导请教,领导也耐心解答李浩晨的问题。

李浩晨采用的是绿灯思维,对于第二名的成绩虽然有些不高兴,但第一反应不是领导偏心,领导没眼光,而是复盘整个报告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当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就想起刚毕业的时候。

那个时候刚毕业,我给客户发邮件,客户总是会不理解,要来来回回沟通好几遍才知道到底要准备什么材料。

有一天快要下班,有个同事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以后你给客户发邮件的时候,抓重点讲,而不是洋洋洒洒写一大段。”

当时我听到后,很不服气,想着写多一点,这样出错率会更小啊。但当时我忍着没有反驳 ,而是装作虚心的样子请教他:“邮件内容写长一点不好吗?”

同事看我虚心请教,很高兴,耐心对说:“邮件内容当然可以写长,但你的邮件里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啰嗦的语句,你要抓重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讲清楚,这样客户就知道要提供哪些材料给你,双方减省了沟通成本。”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发邮件的过程中,缺少为客户着想,只顾着站在自己角度。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会听到或者看到一些意见,如果你一上来就反驳和拒绝,长久以往别人就对你敬而远之;而你抱着开放虚心的态度去倾听,会收集到多元化的信息,别人也愿意帮助你。

成长路想要越走越宽,我们需要绿灯思维。

04.从“红灯思维”转向“绿灯思维”

既然绿灯思维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培养绿灯思维呢?

我们要先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

《奇葩说》在每场辩题开始,都会让现场观众选择支持正方还是反方,其实这个时候的按钮大多数是先入为主的判断,也就是我觉得应该支持正方,或者要支持反方,而听到辩手在相互辩论,传递出不同角度和维度的观点,观众接收到新的信息。辩论结束后,又会进行第二次投票,这一次投票是对这个辩题有了新的认识。

试想一下,如果观众对于新事物或者新观点持反对和拒绝态度,那一群讨论一道题就没有意义了,也不需要进行投票了,我们只要一直保持自己已经有的观点,这样别说人会进步了,整个社会也会停滞不前。

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个新事物之前,先预设新事物和新观点是对的,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反复思考这个观点的价值所在。

第二种方式是要学会区分“我”和“我的观点”。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一个观点:把"我"和"我的观点"进行区分。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会不自觉的把"我"和"我的观点"绑在一起,形成我=我的观点=正确,别人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觉得是对这个人有意见。比如对方觉得你写的文章太烂了!你的第一反应不是看这篇文章到底哪里出现问题,而是会恼羞成怒,指责对方:"你看看你自己的,更烂。"

先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不一样,当对方说你的文章写的太烂了!,你可以反问一句:"可以说一下到底哪里不对吗?"如果对方给你提供建设性的想法,那对你来说是一次学习交流的机会;如果对方就是说:"没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写的烂。"那这种评论可以选择忽视,没必要跟他抬杠。

乔布斯曾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的人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聪明的人不是没有尊严,而是他们能够分清楚"我"和"观点",从而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

一个人始终陷入红灯思维,你可能会错过很多次“升级自己”的机会,而一个人拥有绿灯思维,不断地学习和接纳,永远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成长的道路上,低头走路固然重要,但也需要抬头看看路,环顾四周,耳听八方,这样走得更顺畅一些,更省力一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WotMXG4BMH2_cNUgxul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