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焦虑,是一种自恋

2019-12-10     迪迪干货


前不久,人大毕业,人大毕业的王钰敏因踏入社会后不适应,走上了绝路。王钰敏从小成绩优异,是别人家的孩子的代表人物,一路顺风顺水地考上了商学院,后来又读了研,毕业之后进入一家金融公司工作。

因为在读书时期,她的成绩很好,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进入工作,频发出错让她对自己很失望,王钰敏经常对姐姐说:

工作经常出错。

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对自己真的很失望。

在上学的时候习惯性给自己高要求,进入社会后,看到自己频频出错,拖其他人的后腿,对自己很失望,一失望就感觉焦虑,一焦虑就跟人比较,一比较发现自己很差劲,又接着给自己提出要求,完不成觉得失望,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弗洛姆在《健全社会》中提到:面临虚无的深渊所产生的焦虑比地狱的煎熬更为可怕。

从小王钰敏都是别人的榜样,优秀成了唯一的目标,不允许自己不优秀,一旦不优秀,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这样的孩子,注定不会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不像王钰敏这样走上极端,但“焦虑”却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

我们似乎是为了焦虑而努力。

焦虑一次又一次地吞噬了我们的自尊心。


02.你的焦虑是一种自恋行为

我们处于焦虑时代,作为学生,我们为成绩、学校而焦虑;作为打工仔,我们为升职加薪而焦虑;而老板也许是为工作能不能上市而焦虑,然后是不是在微信上看到《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整个人瑟瑟发抖,觉得无论努力还是不努力,反正焦虑一直在。

焦虑到底是什么呢?

焦虑,是一种自恋。

马东讲过一个事情,米未导演组有一个同事抱怨,自己特别焦虑。

马东问她:“你在焦虑什么?”

同事说:“我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做,才能让新节目像之前的节目一样火爆。”

马东听了之后笑了,他问这个同事:“你篮球打得比乔丹好,你会不会焦虑啊?”

她说:“不会啊。”

马东就问:“为啥不焦虑呢?”

她说:“这有啥好焦虑的,很正常啊,我为什么要打得比乔丹好,又不是篮球运动员?”

我们能发现这其中的区别吗?

对新节目会感到焦虑,跟乔丹比球技不会焦虑,问题出在这里。

在球技方面,这个同事压根就没有想过比较,也从没想过自己要成为像乔丹这样的人,但对于新节目,她提前给自己预设了一个前提“新节目要跟之前节目一样火爆。”

这句话直白一点就是:新节目如果没有火,就说明我很失败。

我们都知道节目火不火是结果,不是过程,都还没有开始做,就在考虑能不能火,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恋吗?

这种自恋式的焦虑,是觉得某个东西我“本来”就应该得到。而我焦虑的是,万一没有得到怎么办?

带着自恋做事情,你会想很多,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这个过程就已经很焦虑了,一旦结果没有不符合你的预期,你就全盘否定自己,对自己的身份、能力产生了焦虑。

就像《身份的焦虑》所说:“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

但是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


03.抛弃自恋,承认自己平凡,才会有小确幸

解决自恋式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它,把焦虑变成期待。

就像前面导演为了新节目而焦虑,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不觉得自己要做出像《奇葩说》那样火的节目,我只要做到……,会努力,我会期待这个结果。

焦虑是挠着头;期待是搓着手。

什么时候会感到期待?承认自己平凡,在平凡中得小确幸。

我们只有先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然后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这样才不会陷入无端的焦虑感。

一个毕业于剑桥大学,拥有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和伦敦大学汉学硕士学位的扶霞·邓洛普,在外人眼里她应该是“精英人才”,她身边的同学从小就规划好自己的人生,而扶霞·邓洛普完全不在意,学习也不努力,从11岁起她的梦想就是当个厨子。

这个梦想受到老师还有同学的嘲笑,唯独扶霞·邓洛普母亲很支持,还帮她在报纸上搜集菜谱。

后来,扶霞·邓洛普也跟同班同学一样,从事学术工作,但这样的生活她不喜欢。毕业后,在BBC做新闻助理编辑的扶霞·邓洛普,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的资料,辞去外人眼中光鲜亮丽的工作,来到中国,开始学习中国川菜。

此后,她致力于推广中餐20余年,四次获得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

最新出版的《鱼翅与花椒》中写道:“我终于可以对自己承认,我做不了社会经济分析师,也做不了一名合格的记者,我就是一个厨子。”

无论是个人还是做父母的,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普通人,普通人就会出错,就会有失败,给自己一条活路。

平凡的人不代表平庸。

成长,是慢慢摆脱自恋的过程。


04.在行走的路上可以受挫,但不可以自恋的离开

摆脱自恋很难吗?

难。

爱自己是本能。

就好比别人指出问题的时候,我们本能地选择反驳,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很多大学生进入一个单位,多多少少是带着自恋来的,如果你的学校很好,就自带光环,觉得自己比别人优秀,又或者你进入一家还不错的公司,你很开心,一打听发现同班同学大多数人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自己能进入这家公司,就已经超过许多人了,这个时候有一种自己是人生赢家的错觉。

但是在公司里待了一阵子,从赢家变成了输家,业务不熟练,最基本的整理资料也会出错,做事情的时候粗心,拖同事的后腿,被领导批评,这个时候你感觉自己很狼狈,很痛苦,感觉同事责备的眼光,领导的批评声都是在伤我自尊。

于是,你就自恋的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你又找到了一份工作,重新开始,这个时候如果你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你的话,你只是在努力保持这份自恋。

一旦新的工作,领导同事没有哄着你,而是指责你,批评你,你就受不了了,又想着走人了,最后陷入恶性循环。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受到批评,别人的怀疑,这也是成长的魅力所在。

在家里,爹娘保护你的自恋;学校里,即便你考试不及格,但学校不会过分说你,还是在保护你的自恋;但是进入社会,他们扒开这层“自恋”皮,逼迫你面对自己的自恋。

离开这份自恋,你可能会觉得没面子,受辱,但只会折磨一段时间;而离不开这份自恋,焦虑就会一直折磨你。

在成长的道路上,你选择放弃或者换赛道可以,但绝对不能因为自恋而离开。

自恋的离开,无论走到哪里,你都无法干成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vWuK824BMH2_cNUgEc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