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昨晚临睡前看到一则让人十分揪心的新闻: “重庆潼南8名青少年在培江河滩游玩落水,搜救工作正在全力进行。”
据悉,昨天下午15:30左右,重庆市潼南区米心镇8名小学生自发相约到童家坝培江河一宽阔的河滩处玩耍,期间有一名学生不慎失足落水,一同前去玩耍的7名学生前去施救,不幸的是8名学生全部落水。
昨夜做梦都是这件事,梦里自己在现场参与救援,站在救援搜救船上焦急不已,对着河面不停地呐喊.......
早上四点多便醒了,一直刷手机,希望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关于这件事的相关消息。
即便内心已经做足了最坏的打算,可看到“ 重庆8名孩子全部打捞出水,均已无生命特征”时,还是为这8个从未谋面的孩子泪流满面、痛心不已,不敢相信这8个家庭要怎么样才能接受这一噩耗。
谈起暑期安全,家长最为担心的应该就是溺水,即便放假前老师一再叮嘱,日常家长三令五申教导,可每年因为溺水而亡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深深记得,在我上小学时,家门口一个男孩就因为玩水不慎溺亡。打那起,每次爸妈出门前,都会拿粉笔在我的脚腕处画几条线,如果回家这条线不在了,就会遭受一番皮肉之苦,缘由是我肯定玩水了!虽然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可真的让幼时的我对水敬而远之。
而今,时代在发展,育儿观念也在不断更新,那么,家长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降低孩子溺水的可能性呢?
首先,家长要强化监管责任。
孩子出事,大多与父母监管责任缺失有关,就比如这起重庆8名孩子落水事件,家长无一在身边,孩子出事也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
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孩子防溺水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1、如果孩子要外出,请家长们一定要做好“四个知道”。
- 孩子去哪里?
- 孩子干什么去了?
- 孩子和谁一起去?
- 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2、照看年幼的孩子,绝对不能分神。
带孩子出门尽量保证专心,不看手机、不聊天、不打电话,尽量让孩子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活动。
3、父母带孩子外出郊游,一定要选择安全、正规的场地。
在这,要注意一点,孩子在游泳池里也绝对不是百分百安全的。芬兰一个5岁的男孩在浅水区突然溺水,他的妈妈在一旁做水疗,旁边的人也都以为孩子是在游泳。最后,男孩没力气挣扎漂浮在水面,才被一名经验丰富的女子发现,并救出。
其次,有条件可以教孩子游泳本领和溺水自救的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都会利用暑期时间带孩子去游泳馆学习游泳,既锻炼身体也学会了新技能,这点还是值得提倡的,关键时候还是能救命。
而一旦发生溺水情况,应该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惊慌失措消耗过多体力。正确方法应该是保存体力,双脚轻蹬,确保自己能浮在水面,等待救援,学会自救至关重要。
最后,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可少。
关于防溺水安全教育,应该让孩子知道以下5小点:
1、关于游泳,告诉孩子“六不准”。
-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准备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孩子擅自下水施救;
-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 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游泳。
3、游泳前,要做好热身运动。
如果身体没有足够的热量,过冷的水会刺激皮肤和肌肉血管,不能满足肌肉活动后就会出现抽筋的现象。
4、不在饥饿或饱食后游泳。
这样极容易发生低血糖或胃痉挛,从而使得身体发生不适。
5、正确营救溺水者。
告诉孩子: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救人训练,切记不要下水救人,应该第一时间呼救和拨打求救电话。如果溺水者离岸边不远,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用棍子或绳索营救。
除此之外,家长务必掌握一些急救知识,以防不测。
淹溺后1-2分钟是抢救的黄金时间段,如正确救护,挽救成功率非常高,但若抢救不当,4-6分钟呼吸心跳就会停止而死亡。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学习一些急救知识!比如说人工呼吸、心跳复苏等等。
如果发现孩子溺水,应该怎么做呢?
1、 下水迅速救上岸。从背后将其头托起,确保溺水孩子能呼吸。
注意:这个前提是你会游泳,如果不会,切莫下水。
2、 清理口鼻内的异物。让孩子面朝下,用手指清理口中杂物,其后用手掌连续击打其后背,让其呼吸通畅。
3、 导出呼吸道内积水。抢救者单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儿童俯卧置于屈起的大腿上,然后颤动大腿或者压迫起背部。
4、 心肺复苏。具体做法是,一只手的放在另外一只手上,垂直放下下压。
5、 人工呼吸。在溺水者的嘴部,施救者需深吸气,用自己的嘴包住溺水者的嘴吹气,先连续吹气5次,同时观察胸廓有无起伏,以验证是否吹气有效。
文章的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度过一个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暑假!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QPA2nIBnkjnB-0z5c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