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父母的的安全意识,就是孩子的生命线

2020-05-14     亲子沟通如何说

原标题: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父母的的安全意识,就是孩子的生命线

作者:桐桐妈

当妈后最见不得什么样的新闻?儿童事故!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会悲伤许久,为那些从未素面的可爱孩子感到惋惜,同时,也会因为父母的粗心大意而感到捶胸顿足。

五月假期的第一天,我的家乡便发生了一起儿童安全事故。即便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月,可只要大家一提起所有人心里还是会隐隐作痛。

那是平凡无奇的一天,一大家子带着孩子去水库景区玩耍,奶奶和妈妈考虑游玩过多次加上天气炎热,便临时决定留在水库的大坝上休息。爷爷和爸爸带着4周岁的小男孩便开开心心地乘船登岛游玩去了。

就在旅途即将结束之际,发生了意外。

孩子不慎从游船上落水,即便家人和现场的安全员第一时间跳下水中,可还是未能挽回孩子如花般的生命。

不敢想象孩子临终前在水中是多么的无助与恐惧,也不敢想象其家人的悲痛与自责。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想其家人一定一定一定会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腕不放开......

纵观近期的新闻,儿童事故频发:

  • 5月6日,江苏一幼童在幼儿园不慎被窗帘绳缠颈,致使窒息身亡;
  • 5月6日,湖南长沙一名3岁的孩子,从17楼坠亡;
  • 5月8日,河北邯郸11岁男孩为验证游戏复活情节从4楼跳下,历经4次病危......

不难发现,儿童事故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两点:一是家长监护不到位,致使孩子深陷危难之中;二是孩子自己缺乏安全意识,不能正确地判断危险系数。

据统计: 我国平均每年近20万名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平均每天有500多个孩子遭遇生命危机。

对此,我们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陪伴孩子时,特别是幼小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全方位的防护,当好自己的首席“安全官”。

在这,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在带孩子的时候会玩手机吗?我想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会”。

现在,手机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仿佛一刻不看手机都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为此,我们荒废了时间,错过了很多美好的事,更甚者,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因为父母玩手机,导致孩子出事故的新闻不胜枚举,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父母马路上玩手机,导致孩子遭遇车祸的。这个真的不愿再举案例了,因为网上比比皆是,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网上就有会一个类似的悲剧新闻。

父母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玩手机,疏忽孩子安全发生意外的。举几个比较典型影响力比较大的案例,母婴店里妈妈背对孩子玩手机,导致孩子侧翻溺亡;游泳池里,母亲背对孩子不足五米的地方刷微博,孩子挣扎许久最后溺亡;北京双胞胎女孩在妈妈发个朋友圈的功夫消失不见,最后在大海中找到两具遗体........

这些悲剧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一旦发生,便追悔莫及。

所以,带孩子请全心全意,手机里没有孩子的笑声,更没有孩子的安全。

其次,家长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各种安全隐患有所了解和预防,当好自己的“排险官”。

具体要排哪些险呢?在这,我为大家罗列了在家和在外两种情况。

在家:

  • 阳台、窗户、楼梯口要安装防护工具,从根本上解除孩子可能坠楼的隐患;
  • 对于家中有幼小的孩子,床上要安装一定高度的围栏,这样能有效减少孩子从床上摔到地上的次数;
  • 有条件的可以在宝宝经常活动的范围铺上爬行垫,对于桌角、茶几边角可以用防摔条包裹;
  • 把危险的工具,比如刀具、药物、洗涤用品等放置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

在外:

  • 广场上的地灯不看、不摸,以防被电到或烫伤;
  • 喷泉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谨防漏电或被喷起的水压伤到;
  • 不带孩子去野外水域不明的地方游泳;
  • 在人员密集的地方确保孩子在视线范围内,防止走丢;
  • 不乘坐有危险性的游乐设施;
  • 走路时避开不明的坑洞和窨井盖。

以上部分都是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还有一些,比如带孩子在室外玩应该警惕高空抛物、交通安全、危险人员的袭击等等,这些都需要父母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并解除警报。

最后,应该及时、全面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向孩子传达安全常识,当好孩子的“教育官”。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尤其是安全意识方面的教育,如何做呢?

1、说。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说一说关于安全的那些事。

2、做。父母以身作则,也可以让孩子自己示范给父母来看。

3、看。绘本、视频资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久而久之,孩子一定也会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孩子的安全大过天,没有安全其他什么都等于零,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平安长大!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z_nFHIBiuFnsJQVYL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