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梯安全的10条乘坐规则,每个孩子都应该牢记

2020-05-18     亲子沟通如何说

原标题:关于电梯安全的10条乘坐规则,每个孩子都应该牢记

作者:桐桐妈

现在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离不开电梯了,特别是高层建筑,电梯成为日常出行必备的一种方式。

随着电梯事故不断频发,电梯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不,前几天,一起儿童电梯事故又让这个话题成了人们讨论的热点。

5月12日晚,在湖北孝感市某小区的电梯内出现了让人不寒而栗的一幕。

据电梯内监控画面显示:

当晚两名8岁男童,在没大人的陪同下独自乘坐电梯。进入电梯前,两名孩子一直在嬉戏打闹,进入电梯后,其中一名男童不停地扒拉电梯门,就是在电梯门关上的时候试图将电梯门用手扒开。

这个时候,电梯突然停止运行,两个男童一下子慌了,其中一个孩子不停地按楼层按钮,可电梯依旧毫无反应,着急慌乱的孩子又开始拍打电梯。

被困电梯约20分钟后,两个孩子商量着如何逃生,于是乎他们一起用力拉开了电梯门,可是打开后却是一面厚厚的墙壁。

随后,两名男童试图从电梯门与墙壁的缝隙之间爬出去,结果, 其中一个男童的头部卡在电梯与电梯井之间不足30厘米的缝隙里,身体悬空,十分凶险。

好在物业及时发现便立马报警,经过消防员一个多小时的救援,才使得两名男童被成功解救。

网友们看到视频后,纷纷留言:

  • “看得揪心,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孩子真出点什么事,做父母的后悔都来不及。”
  • “还好人没事,还是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太少了!”
  • “真得给孩子们上一节安全教育课,高层住宅的电梯井真的是深井啊,这个孩子算是幸运,如果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是啊,这起事件真的是不幸中的万幸,万一孩子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一个家庭也算是毁了!

要知道,这个孩子是被卡在三楼和四楼之间,电梯的位置距井底大概20米高,一旦发生坠落或者电梯发生升降,后果都不堪设想!

其实,被困电梯这种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会时有发生,只要不慌不乱及时求助耐心等待救援即可。

去年夏天,我们一家三口就曾困在电梯里不得出来,具体为何电梯突然失控打不开门原因至今未知。

当时天气十分炎热,狭小的空间让我惶恐不已,倒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怕孩子受不了。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按电梯里的求助电话,可按了好久好久都没人接听,见此,我立马毫不犹豫拨打了报警电话来求助警察叔叔,可是电梯里的信号十分不好,通话起来几次中断,我努力地将重要信息告知对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和先生急的汗如雨下,孩子也从最初的好奇到后来闷的开始哭闹,即便如此,我只是大叫了几次希望能引起电梯外住户的注意,也不敢去拍打电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发怒”就将我们一家人不知带到哪里。

所幸的是,110那边及时将相关信息转到消防队那边,消防车驶进小区时物业也得知了有人被困电梯,最后在他们齐心协力之下,我们一家三口终于被解救出来了。

说实话,在那样的情况下说不害怕是假的,如何正确求救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说乘梯安全呢?下面,我将分直梯与手扶电梯两种形式,与大家相关安全分享。

乘坐直梯的安全常识:

1、 请勿超载。当电梯因为超载发出报警时,请主动退出,超载会导致电梯无法正常运行,请耐心等待下一趟电梯。

2、 请勿靠门。站在与电梯门有一定距离的安全位置,以防电梯门突然打开造成跌倒。

3、 不在电梯里嬉戏打闹。大动作容易引起电梯安全装置动作,造成电梯停止运行,再者,也会扰乱他人。

4、 电梯不是逃生工具。一旦发生火灾或者地震,电梯断电会造成人员被困,丧失逃生或被援救的最佳时机,所以,危险时刻切勿使用电梯逃生。

5、 请勿用力击打电梯门。很多人粗暴撞击电梯门,导致电梯门突然打开,最后掉落至电梯井,这样真的非常危险。

乘坐手扶电梯的安全常识:

1、 不逆行。很多小朋友会以此为乐,其实这样玩耍真的很危险,容易摔倒。

2、 不攀爬。千万不可攀爬手扶电梯外侧,以防摔倒楼下。

3、 注意扶手带出入口。一上一下的位置容易夹伤手指,请不要在此处玩耍。

4、 站在安全位置。站右侧位置,不与他人强行挤在同一台阶上。

5、 集中注意力。乘坐电梯时,不发呆不走神,小心鞋带、裙摆、洞洞鞋等被夹住。

除此之外,家长应该避免让幼童独自乘坐电梯,即使是大孩子,也尽量在家人的陪同下乘坐。

如若电梯发生意外, 告诉孩子,直梯按电梯内警铃,切勿擅自扳开电梯门,应该静心等待救援,而手扶电梯则应该第一时间按红色暂停键。

最后,愿每个孩子都能牢记这10条乘梯法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长大!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ULBJ3IBiuFnsJQVm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