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营销高手,创业大咖,各行各业翘楚人物,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理能力超强。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2020年4月17日,田亮在微博上祝贺女儿12岁生日,并进行了甜中带酸的告白。
是啊,每一个老父亲老母亲都这样,一面为孩子的成长欣慰,一面又忍不住为很快失去孩子全身心依赖而难过。
提起森碟,大家记忆最深的是,这位小姐姐不仅才艺出色,而且会做事,体贴人,照顾人。
带着弟弟扫院子;
帮助父母管教弟弟;
录制节目后,森碟主动帮工作人员清理垃圾;
当年在《爸爸去哪儿》,才五岁的森碟,就能够熟练拎菜,洗菜,挖土,
照顾别的小朋友……
这些表现放在几十年前,简直是太稀松平常了。
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宣传队两次要招我去学舞蹈和乐器,都被我妈一口拒绝。原因是,我是老大,放学后,需要看孩子做饭摊煤饼打水洗衣擦地。双职工的父母,没有老人帮助,长子长女早早成为家长助理。
正因为如此,我才比下面的弟妹们坚强能干,事业生活过关斩将一路高歌。
现在实实在在做家务带弟妹,已经成为稀缺。
被富养大的一代除了学业更加精进,才艺更加出彩,活得更加精致自我外,不再热衷于参与家务,对学习以外的事情没有兴趣,对那些琐碎繁杂需要付出辛劳的事情,避之不及。
他们的确比以前的孩子更加优秀,但也比以前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没担当。
所以,孩子参与家务,与家境无关,与需不需要无关,与父母的认知密切关联。
越是富豪人家,越不放弃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生活体验教育。
郭晶晶与霍启刚的子女,常给儿子买地摊上的衣服,与丈夫吃路边摊,参加国礼扎着两元钱的发圈。他们还带着孩子们到郊区农家插秧,就餐,并动员儿女帮父亲洗车挣零花钱和零食。
这些“穷养”行为,让条件优越的孩子有意识吃点苦,受点累,体验一下民间疾苦,增长个人能力,和悲悯天下苍生的情怀,可谓“为子女计深远”啊!
相反,有些家境一般甚至清贫的人家,反倒超出家庭经济能力,实力宠子。
“贫困家庭的富二代”比比皆是,这样养育的结果是,孩子根本不知家境困难,父母艰辛,只是攀比别人后带来更大的不满意。以至于怨恨和鄙视父母。
一名网友吐槽他10岁的侄子,学习成绩优秀,精通奥数、围棋,却吐槽爸妈没钱,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并且表示,自己努力优秀,就是为了能早日脱离无能无知的原生家庭。
这个狂得没边的男孩忘了,没有父母精心养育,勒紧腰带支持他报班,并带他年复一年赶场子,他生下来就这么优秀吗?
要培养出知足感恩,有担当的孩子,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生活本来面目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建议一,从小就让孩子观摩家务。耳濡目染,习惯成自然。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了,万事不必操心,将孩子屏蔽于家务之外,成为游手好闲的少爷小姐,长大了也不会照顾自己,经营家庭,这样的孩子哪来的幸福?
建议二,力所能及做家务。从择菜,收碗筷,倒垃圾,拿快递开始,锻炼孩子的认知和能力;从帮妈妈递拖鞋,帮奶奶倒水,为爸爸按摩开始,体验照顾家人的快乐;从学做饭菜,收拾房间,体会劳动带来的满足。日积月累,熟能生巧,孩子对家庭事务的观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料理自己照顾别人的能力不断增强,责任心,公德意识不断增长,一个有道德有温度有修养的好公民呼之欲出。
建议三,放平心态,鼓励试错。孩子最初做家务,恐怕带给父母的不是减轻压力,而是添堵添腻歪。打翻弄洒,损坏浪费。这才考验父母的心胸和定力。
能够包容鼓励孩子的,孩子越发自信,慢慢成长壮大。
对孩子不放手,唠叨埋怨不停的,最后一定会把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打压得七零八落,赌气放弃远离,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机会擦肩而过。
还记得那个美国留学生半夜呼叫父母传授“鸡蛋炒西红柿”的故事吗?
刚刚从国内到美国的留学生小D,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帮助,他非常想做一个中国菜招待大家。可是什么也不会,只好选了一个最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又打开视频,请父母云传授。母亲比划了半天,他也弄不明白。只好母亲亲自操作,父亲录视频,然后把教学视频发了过来。
看到父母穿睡衣打哈欠的样子,这个孩子才意识到,祖国此时正是半夜时分。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年轻人,将自己和环境打理得清清爽爽,做一手好菜,还会换灯泡,修水龙头,松土养花,不但自己生活轻松惬意,还能随时随地帮助别人,在入职,交友,恋爱婚姻等方面,一定会加分不少吧?
做家务是孩子探索认知世界最直接的过程和手段,是孩子驾驭自己生活,掌控外部世界,获取自信和安全感的最佳途径。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孩子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犯罪率是1:10。 那些营销高手,创业大咖,各行各业翘楚人物,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自理能力超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两万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调查中发现,在孩子专门负责一两项家务活的家庭里,子女成绩优秀比例为86.92%。而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无所谓”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足足差了27倍。
为了培养一个有担当有能力有作为的未来人才,
请父母松开心,放开手,尽可能多多“使唤”孩子吧!
作者: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头条号签约作者 头条青云获奖者
本头条号拥有30余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亲子沟通如何说)一起,致力于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你问我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关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UixQXIBd4Bm1__Ym3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