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2020-05-31   象牙塔里的新鲜事

原标题: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

编辑

唐代诗僧贾岛“推”“敲”作诗的故事,已为人们所熟知,今天来讲一讲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精心修改、字斟句酌的轶事与佳话。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一生经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广泛涉足于史学、经学、文学理论批评、金石学、目录学等领域。四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郑氏担当起欧阳修启蒙的重任。“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因为家里困难买不起书,他经常抄录,“颖悟过人”,“钞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及冠,嶷然有声”(《宋史》本传)。也因此,天圣八年(1030)三月,欧阳修即中进士甲科。

欧阳修是北宋当时文坛的领袖,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创作,推崇苏舜钦、梅尧臣“本人情,状风物”,文字恬淡,意蕴深远,兼收并蓄。重视艺术独创,反对模仿,重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二者的统一,“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

欧阳修主张创作要有真情实感。他在《六一诗话》中批评当时“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批评他们除了“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这些陈言熟字便无法成诗的陋习,以及“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等流弊,也反对“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或“义理虽通语涉浅俗可笑者”。

欧阳修在艺术上赞赏“构思尤工”,“月锻季炼”,称颂“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他的诗学观充分体现在梅尧臣所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尤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的这段话中。

欧阳修还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文穷而后工说”:“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也因此,欧阳修的文章呈现出言简意深、流畅自然的特色,无论立意谋篇,还是遣词造语,往往反复斟酌修改,仔细推敲。周必大《欧阳文忠公集跋》称:“前辈尝言公作文揭之壁间,朝夕改定。今观手写《秋声赋》凡数本,《刘原父手帖》亦至再三,而用字往往不同。”后人“据旧鉴新”,可“因是稍悟为文之法”。朱熹谈到欧阳修《醉翁亭记》原稿的开头,“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凡滁皆山也’五字“,称赞其”修改到妙处”(《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欧阳修的认真写作与精心修改的精神,一直保持到晚年,连他的夫人都很不解,曾经问道:“何自苦如此,尚畏先生嗔耶?”他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寓简》)这个回答,在当时成为传颂文坛的佳话。这种自律和严谨的精神,仍然值得现代的写作者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