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失意与静美:谈谈陶渊明、李白、苏轼的咏月与咏愁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因为寒窗苦读,独对青灯,“板凳要做十年冷”,“三更将晓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或者因为科举、入仕、游宦,饱受流离之苦,孤独似乎成为人生的一种常态,常常成为文人们吟咏的主题。“月儿弯弯照九州”,“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月亮的光茫洁白,不仅普照环宇,照亮着人们的心胸;也象征着纯洁的性情和单纯的情谊。月圆之时,不仅是相隔异地的恋人、亲人思念最深的时候,也是文人们反躬自省,思考人生、思考功业和志向的时候。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月不仅仅是自然界那道最亮的光茫,也是心底的那束白月光。月光不仅给人以光明,也给人希望和温暖。因此,借月抒怀,对月咏愁,也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创作一种常用的表现方法。下面,各以陶渊明、李白、苏轼一篇作品为例,来探讨这种文学现象:
一、望月,以月为景,渲染哀愁
陶渊明《杂诗》其二云: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陶渊明《杂诗》共十二首,这是第二首,以月圆之夜为背景,写孤独贫寒,写人生短暂、壮志未酬的感怀,皎洁、广阔的月色有渲染、烘托哀愁的作用,使场景显得比较凄清,情感比较低沉、愤激。
诗中的主要内容是:夕阳西下,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夜空一片澄静,到处都闪耀着洁白的光芒。一阵风吹进房间,诗人孤枕难眠,感受到夜晚的阵阵寒意。气候的变化,让他感受到时节的变迁;长夜难眠,让他感受到夜晚的漫长。想跟人交谈,却没有人在身边;想跟人饮酒,却只有影子相伴;岁月抛下人们,无情地流逝;心中空有理想和抱负,却没有机会施展才华。想到这里,心情终夜都不能平静。诗歌的语言平实,心中充满激愤之情。以夜、月、影为背景,写饮酒,写心情,感慨时光流逝,功业无成。
二、邀月,以月为伴,消解哀愁
李白《对月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对月独酌》共四首,这是其中第一首。以有花、有月、有影的月夜为背景,以呼月、唤影、饮酒为主题,将一个孤独的场景写得热热闹闹,有情有致,表现了李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和气势。促成这一优点的主要因素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月以生命力,使月有了人格化的魅力,仿佛成为李白的伙伴、朋友,表现了李白的苦闷,也表现他善于化解愁闷的浪漫主义精神。
诗的主要内容是:花丛中摆放了一壶酒,没有人陪伴,只能自己独酌。一个人饮酒有什么意思呢?我想找个人一起来喝。于是,举起酒杯,对着天上的月亮说:你和我一起喝吧。又对着自己的影子说:你也来一起喝吧。月亮、影子加上我,三个人一起喝酒。可是,月亮怎么会懂得饮酒呢?影子也如此,也只是跟着我而已,也不懂得饮酒的乐趣。虽然他们不懂饮酒,聊胜于无,还是暂时让月亮和影子陪伴着我吧,在这大好的春色里,正是人生及时行乐的好时候。我一边唱歌,月亮在天上徘徊;我一边舞蹈,影子也跟着我摇摆。我清醒的时候,我和月、影一起欢乐;我喝醉之后,我和月、影就各自分散。月和影虽然不懂得人的感情,但是他们能够陪伴我,能够使我摆脱寂寞。虽然月亮和我相隔着遥远的银河,也希望它能够和我以及我的影子结成永久的好朋友,我们经常陪伴,经常一起喝酒。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不但把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月和影,写得如此生动可感,李白飘逸洒脱,诗仙、酒仙的形象也呼之欲出。
三、乘月,以月为我,超脱哀愁
苏轼《水调歌头》: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以一年中月最圆的中秋之夜为背景,对月抒怀。序中所云,乃醉后之作,表达思念弟弟苏辙之情。
词的上阙,遥想月宫中的皎洁清寒景象。一开篇的问月,将主客体融合,表现了苏轼的宇宙意识:这么圆的月亮,这么美的月色,人间能有多久呢?诗人端着酒杯遥问苍天。苍天无语,它怎么会回答呢?诗人继续遥想:不知道天上现在究竟是什么时候?这么美的月色吸引着他,让他忍不住想乘着清风,飞上青天。又担心天上的宫殿楼宇,因为地势太高、太过于严寒,会让他受不了。诗人想象,在那到处一片洁白的月宫中翩翩起舞,将会是怎样一番美好的景象啊,跟人间肯定是不一样的。
词的下阙,诗人的视角由天上转移到月光朗照的人间。随着时间推移,月光慢慢在红色的楼阁间游动,照在雕花的窗户上,照耀着长夜无眠的人们。看到这皎洁的月亮,诗人心中想起了远方的亲人,心中也生起遗憾:为何月亮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才圆呢?只是,就人的一生来说,有悲就有欢,有离就有合,就好象这天上的月亮,有圆时就有缺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是无法避免的。诗人希望人生从此没有分离,就象希望这月亮长圆不缺,怎么可能呢?虽然如此,诗人仍然抒发了他对人们的祈祷和祝福:希望人们能够长久相聚,不要遭受分离之苦;即使不能长相守,也希望千里之外的亲人们,能共赏这圆圆的明月,也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思念和相思。
三篇作品,均以月为背景,从文中的内容,作家对月融入的感情,以及对月的态度有相通之处。章培恒、王国安称李白《对月独酌》诗中“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或受到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启发。陶渊明《杂诗》“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写月光之洁白、光茫万丈,与苏轼《水调歌头》“琼楼玉宇”写月宫的皎洁有相似之处。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李白“举杯邀明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三篇作品,不但都写到了月亮,也写到了“影”,即陶渊明“挥杯劝孤影”,苏轼“起舞弄清影”,李白“我舞影凌乱”,在表现人以影和月为伴的方法上有着相似之处。
综合来看,陶渊明的诗比较平淡朴实,表现失志之悲;李白的诗浪漫飘逸,表现淡淡的孤独;苏轼这首词由天上而人间,转换自如,显得境界比较开阔,表现旷达之胸怀,既吸收了陶渊明之感怀,也吸收了李白之飘逸,由思念亲人,上升到人生、宇宙之思,提升了词的境界。由此可见,苏轼不愧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对于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诗人以来,无人能及也”的称赞,并非虚誉,实来自于对其文学的感同身受和高度认同。同时,苏轼也是李白的知音。李白为贺知章称为“谪仙人”,苏轼也为人美誉为“坡仙”。苏轼有《和李太白诗》:“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又有《李白谪仙诗》:“我居青空里,君隐黄埃中。声形不相吊,心事难形容。欲乘明月光,访君开素怀。天杯饮清露,展翼登蓬莱。佳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对面一笑语,共蹑金鳌头。绛宫楼阙百千仞,霞衣谁与云烟浮。”对孤独的抒发,对游仙境界的描述,清丽的文辞,浪漫的风格,所受李白的影响,亦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