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一等之襟抱,斯有第一等之真诗
言为心声,兴会所至。斯有真情,乃有至文。至人皆蕴真情,蕴真情乃有至文,并非雕琢与矫饰可以达到也。[1]《易》曰:“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失其守者其辞屈。”沈德潜:“真情生于至性,真性之文成于至性之人。”[2]王国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3]中国文学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伟大的文学家无不在其文学中展现他们真实的性情,剖肝沥胆,为人心折。
就陶渊明而言,其自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4],从其人生、诗歌来看,确实如此,不但出语必真,而且诗文中多见真性情。
陶渊明真性、真情之语,见于他不但对子女关怀体贴,而且宅心仁厚,善于以己之心,推及他人, “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5]。亦见于他对于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感同身受,《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尤其见于其《归去来兮辞》之“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其倾吐恬淡性情、隐逸志趣,表现出来的委运任化和乐天知命的思想,为欧阳修极力称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6]李格非也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7]
注释:
[1] 参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7-17页。
[2]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六《吴嘉纪》。
[3]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主不失其赤子之心》。
[4]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
[5] 《南史•陶潜传》。
[6] (宋)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
[7]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