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语言之美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诗歌的语言,可以是浅易通俗的,也可以是精致优美的。通常来说,写好一首诗歌,对于语言的俗与雅并没有一定之规、一定之矩。不过,不同的语言风格对诗歌的意味、韵味,以及诗歌的接受、评价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写诗者与读诗者不得不慎加注意。下面,就以两首同样题材、相同体裁的诗歌为例,来谈谈诗歌写作对语言的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对诗歌欣赏的影响。
初唐陈子昂的《感遇》(其二)与盛唐张九龄的《感遇》(其一),从体裁来看都是五言古诗,从题材来看都是咏怀诗,从表现方法来看,都采用托物言志、比兴寄托的手法。不过,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舍弃陈子昂之《感遇》,而选录张九龄之《感遇》,引发了我的关注,从我的审美来看,我认为陈子昂的《感遇》意蕴更深,意味更足。由此,引发了我对于这两首诗的分析和探讨。下面,来欣赏一下这两首诗,看看它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先来看陈子昂《感遇》诗共三十八首,其中的第二首云: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的大意是:
兰花和杜若生长于春夏之交,它们的叶子青绿青绿的,长势十分茂盛。
它们独自在幽深的树林里绽放,开出红色的花朵,长在紫色的茎上,姿态是那么地优美。
可惜的是,随着白天缓缓地过去,秋风渐渐地生起,兰花和杜若的花朵纷纷凋落。
眼看这么美、这么芳香地兰花和杜若,希望人们欣赏的愿望就这样白白地落空。
这首诗的写作特色是:采用比兴寄托的手法,托物言志,以兰花和杜若自比,叹惜美好的年华逝去,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即将破灭,充满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兰若生春夏”,写自己生逢其时;“芊蔚何青青”“朱蕤冒紫茎”,写兰若生长茂盛和姿态优美,用来比自己的年华之盛和才华之美;“迟迟白日晚”,写时光流逝,岁月蹉跎;“岁华尽摇落”写自己备受冷落,才华逐渐消退;“芳意竟何成”,感慨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理想无法实现,一腔抱负即将成空,充满惆怅之情。
顾随先生认为“五言诗必有神韵”,“作五言古诗最好是酝酿”,充分肯定陈子昂这首诗,“味厚极了”,“末四句之意思绝非其在作诗时才有,是早有此意,经过酝酿,适于此时发之”。“末四句是思想,而余音袅袅”。
再来看张九龄《感遇》共十二首,其中的第一首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大意是:
兰花在春天生长茂盛,桂花在秋天皎洁芬芳。
兰和桂的生长和开放,为春季和秋季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气息。
深林的隐士,看到兰和桂这么美、这么芬芳怡人,就惺惺相惜,非常喜爱。
草木与人一样,自有它们的品格,从来不会企求人们来欣赏它们。
将这首诗与陈子昂上面那首诗相比,很容易可以看出,其“兰”“桂”意象的思想性更强,而形象感则比“兰若”要稍逊一筹;同样都是抒发议论,这首诗议论化的色彩更为突出,表达的意思更加直露,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也随之大大削弱。以致顾随先生评价这首诗“浅薄”,“表现不佳”。
由上可见,写诗并不排斥表现思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思想的表达要与形象的美感结合起来,除了体现个人的思想之外,还应该讲求语言文字之美。如何达到诗歌的语言文字之美呢?可以从诗歌语言的艺术美和音乐美两方面加强,从提高描写意象的形象之美、含蓄之美来提高语言的艺术美,或从提高诗歌语言的节奏之美、押韵之美、对仗之美来提高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以保证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达到增强诗歌的回味余地,拓展诗歌的思索空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