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020-05-22   象牙塔里的新鲜事

原标题:为什么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为什么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东晋诗人陶渊明受到的称誉很多,如田园诗人的开创者,日常生活的写作者,忠贞于东晋王朝的节义之士,此外,还有陶令、爱菊者、饮者、酒徒等。而其中最早的称号是钟嵘于《诗品》卷中所称“隐逸诗人之宗”。且不说两晋时隐逸成风,就中国历史而言,更是隐士众多,何以陶渊明能脱颖而出,成为最为突出的那一个呢?仔细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用诗歌从不同方面塑造了一个执着疏离世俗、高蹈尘世的自我形象,二是他用诗歌精心构筑了一个静谧澄明的超尘脱俗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两者完美结合,突出表现他始终与世俗保持距离,对待物质、名利保持超然,对于生死保持豁达通脱,种种超脱、超然、超远、超逸的态度和风度,又融入他的诗歌,形成平淡、真挚而深厚的艺术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后人。下面就来解读他的人生和他的诗,分析他究竟怎样追求超脱,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超脱之境。

首先,陶渊明用诗歌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崇尚超脱的隐者形象。

一是直接写远离“世中”“尘世”来写超脱。

二是直接写淡泊名利,表现超脱情怀。

三是喜欢以超然、超脱入诗,表现超脱的人生态度。

四是写对前人寻仙访道求长生而不得进行反思,探求什么是真正的超脱。

五是通过写寄情于饮酒、赋诗、弹琴来写超脱烦恼、世情。

六是写任真自得的美好,渐近自然,达到忘我、忘物、忘天的境界,表现超脱的至高境界。

七是通过表现归隐之后的美好生活来写超脱的至高境界究竟是怎样的,揭出他渴望归隐的原因。

其次,陶渊明用诗歌构筑了一个静谧澄澈、高远脱俗的隐逸境界。

陶渊明热爱田园,自称“性本爱丘山”,一旦离开,即无比想念,盼望回归,待到终于摆脱官场,回归田园,重获自由,则如释重负,无比欢欣。

陶渊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反映田园的美好,其中最出色的是运用比兴寄托。

陶渊明在表现个人超脱世俗的情感时,往往喜欢运用“明月”意象,或与“清”“素”“静”等有关的语词,重视对于纯净自然、玲珑澄澈、超逸绝世的艺术境界的构筑。

陶渊明善于描绘静景。他描绘田园“静”物,表现“静”态,营造“静”境,表现出以田园风物为精神寄托,静观人生的态度,以及对静态美的欣赏,由此表现出对田园风光和自得生活的喜爱之情。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渊明不但地诗中表现隐逸生活,还表达了隐逸思想,它们不仅在田园诗中出现,在酬赠诗、咏怀诗、咏史诗等题材中也多有提到,并且表现出喜欢用典,诗意渺远,境界高远等特点,增加了对于陶渊明隐逸思想和人格的理解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