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与道

2020-06-05   象牙塔里的新鲜事

原标题: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与道

唐代“古文运动”的文与道

古文运动的兴起,是继诗歌之外唐代文学发展的又一突出成就。

要了解古文运动,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古文?这个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称“俗下文字”,“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矣。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俟知者知耳”(《韩退之与冯宿论文书》)。把自己写的奇句单行,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具有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的特点,不但在先秦时就是儒家之道的载体,同时,这种表现形式也便于宣扬儒家之道。

从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来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学发展来看,南北朝以来,华丽纤巧的骈文繁荣,由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排偶、用典,讲究形式的对仗,虽然华丽整齐,但内容空洞,长期以来,形成文风萎靡,形式僵化,不利于表达思想感情,不利于处理政治事务,也不方便反映现实生活。

从思想上来看,韩愈提倡古文,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表现在:安史之乱后,唐帝国走向衰落,藩镇割据,佛道二教盛行,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越来越大的矛盾。韩愈以复古求革新,从实质上是发动一场社会思想运动,希望从意识领域来挽救这个严重危机,以求大唐中兴,巩固唐王朝统治。韩愈宣扬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从表达上受到骈文的束缚,需要反对骈文,开展文体革新,提倡古文。

从发展来看,唐代古文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韩愈和柳宗元。从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由于韩愈的推动,古文运动产生广泛影响。到唐宪宗元和(806-820),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运动产生更大影响,二三十年间,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不过,在韩柳之前,古文运动已经兴起,在他们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类似的主张和措施:

早在隋文帝时,就发号施令,采取措施,改革文风,当时大臣李谔上书反对骈文,司马幼之因文章华艳而被治罪。

初唐,唐太宗从政教出发,反对绮靡文风,尊重文艺自身的特点,并不否定文采。提出“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贞观政要•文史》)。

到武则天时,陈子昂提倡汉魏风骨,比兴寄托,坚决要求废除齐梁文风。“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唐玄宗天宝以后,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主张以三代两汉古体文为法,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力倡散体,可谓韩愈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观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道”胜于文,文道合一。他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学古道必学古文,学古文是为了学古道。韩愈曾说,他之所以致力于古文,不只是好其文辞,而且好其道,“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哀辞后》)。

二是注重创新,反对模拟。韩愈强调在继承散文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创造。反对模拟抄袭,强调博学,提倡“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因事陈词”,“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

韩愈不仅提出具体明确的主张,而且还将自己的主张贯彻于实践。写了大量优秀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艺术完整统一。其中论说文,如《原道》《师说》等,立论鲜明,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阐说儒道,针贬时弊。其记叙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柳子厚墓志铭》,爱憎分明,抒情性强,人物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充满批判精神。总之,韩愈古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语言独具特色,善于锤炼词句,善于创造性地使用词语,吸收当时口语创新语言。

柳宗元,不但提出“文以明道”,反对片面追求词藻,认为作家的行为和品德是创造的首要条件,应说理透辟,寓意幽微,而且用创作实践推动他的主张,他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尤其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寓言小品《三戒》简洁警策,含意深远,深刻辛辣。传记散文《捕蛇者说》反映中唐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社会阶级矛盾,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唐代古文运动对文坛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中集中表现在提出“文以载道” 的观点,主张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提倡写作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韩柳等人提出的这个“道”,以儒家之道为核心,但也包含对社会现实的评议、批判和揭露。随着古文运动的发展,由此确立了古体散文的历史地位,并扩大了散文写作的实用范围,由著书立说延伸到抒情、写景、纪游等。到宋代,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延续唐代古文运动,又一次推动古文传统的发展。此后,古体散文一直发展到新文化运动,影响了中国文坛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