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短歌,《滕王阁》为冠
编辑
王勃,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名的少年天才。六岁时就开始写文章,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杜甫对他们评价很高,称赞他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勃写作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送别诗名篇,其中 “海内存知己,天下若比邻” 一扫离别的伤感之情,气势如虹,表现朋友之间真挚深沉的情谊,广为人们所熟知。他的《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其中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描绘秋日滕王阁黄昏时水天相接的景象,对仗工整,色彩缤纷,意象精美,意境开阔,情感浑厚,堪称经典,给人印象非常深刻。其实,他的《滕王阁诗》也是写得很不错的,明人胡应麟称“初唐短歌,《滕王阁》为冠”,只是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所以,在这里来谈一谈这首诗。
从写作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后各四句,每个部分换韵,内容各有侧重。
前四句为第一部分,押仄声韵。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滕王阁高大气派,巍峨高耸。既可以通过开头一句中直接用到“高阁”,仿佛从视觉上已感受到滕王阁之高;同时,又用第三、四句,从侧面反映滕王阁之高。“朝飞南浦云”,写滕王阁屋脊高耸,飞入云端;“暮卷西山雨”,写滕王阁与山同高,依山而建。二是介绍滕王阁的地理位置,第一句中用到“临江渚”,点明滕王阁临江而建,矗立在赣江边。三是介绍滕王阁人去楼空,已不复昔日的热闹和繁荣,冷冷清清。第二句中,“佩玉鸣銮”,指昔日滕王李元婴与他的侍女们一起欢歌宴会,“罢歌舞”,则指昔人已矣,热闹已成为过去,再也不见当时的歌舞与宴会,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滕王阁。四是描写滕王阁的建筑风格和装饰精美,其中用到“画栋”“朝飞”“朱帘”,依稀可见廊柱雕花精致,屋脊飞檐斗拱,窗户悬挂的帘幕低垂,可见当时李元婴精心建造这座建筑,以供自己娱乐生活。
后四句为一部分,押平声韵。写作的内容由眼前之景生发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叹,前面第二句“罢歌舞”已隐含这么美的建筑,可惜楼阁的主人已经不在,楼阁的繁荣也已经不复有的感慨。这四句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遗憾之情。诗人仰望苍穹,看天上白云悠悠;又俯视江面,只见天光云影倒映。不由感叹时光不断流逝,自然之物不断变换,季节也不断变迁,眼前所见滕王阁人去楼空,自然也不再是昔日的滕王阁了。阁中的滕王现在又在哪里呢?已经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只看到滕王阁外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滔滔向前,奔流不息。
整首诗,前四句,立足于对于楼阁本身的叙述与描绘,后四首,着重表现登楼所见,登楼所感。前四句延续了齐梁宫体诗、初唐宫廷诗风擅长描摹,语言精美,对仗工整的特点,而又增加了壮大气势,往昔对比的感慨,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后四句,更能反映王勃对初唐诗歌在内容、形式、情感与风格等方面的革新与创新,将诗歌写作的范围扩大到阁外的江山胜景,一扫绮靡之风,语言和气象清新,句式不受对偶的拘束,抒发的情感也自由奔放。尤其是最后两句,采用设问句,自问自答的方式,“阁中帝子今何在”,提出疑问,强化思古的情感,增强表达的气势。“槛外长江空自流”,则是回答前一句所提出的问题,言下之意是,阁中已不复有滕王,只看见阁外的江水徒自流淌。不直接回答问题,而答案不言自明,增添诗歌的含蓄意味。更妙的是,“槛外长江空自流”,运用具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和表现力,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江面开阔、江水流淌的图景,赋予了诗歌动态的美感。同时,高明的读者也能意会到,诗人抚今追昔,面对这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其内心肯定不免会生发感慨,感叹时光流逝,壮美与繁华皆成为历史,物消磨,人已逝,种种情绪,又何尝不是如这江水般绵绵不绝,源源不断呢?初唐诗歌壮大的情思、壮观的气象,就这样在此诗中既尽收眼底,又余味悠长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