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

2020-05-20   象牙塔里的新鲜事

原标题: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诗歌中,情与景是最为常见的两部分内容和因素。写作诗歌,首先必须处理好情与景的关系。

景,是客观世界所见之物,在诗歌中一般用描写与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情,是主观世界所生之情感,一般通过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的变化组织来表现。

一般来说,很难将两者截然分割开来,武断地说某物是景,某物是情,不符号诗歌创作的实际。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论述情与景相融共生,“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比较强的体裁,其中的景常常被创作主体赋予了情感内涵和画面,然后用抒情性的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使景变得有灵性,情趣盎然。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花开、鸟鸣本是让人开心的事情,但在此诗中,杜甫竟然因看见“花”开放而流泪,因听见“鸟”鸣叫而心惊,就是融入了杜甫目睹长安城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由昔日的繁华而变得残破荒凉的无限感慨和伤感。

诗歌中的抒情,一般大多数时候会避免直抒胸臆或空洞抽象的概念性表达,常常将情附丽于写景性的话语上,将情通过描画的景物象征性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嵇康通过叙述哥哥嵇喜及其他士兵一俯一仰的动作所形成的画面,表现人物悠闲自得的动作、神态,由此寄予诗人对于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赞美。

景与情之间的关系,与意与象的关系相似。象,与景一样,是客观的,外在的,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意,与情一样,是主观的,内在的,指抽象的思想,情意。

进行诗歌创作,无论篇幅长短,首先必须先立意,也就是先确定所需要抒发的情感。然后,再选择能够寄寓这个意的象,或者说选定能够抒发这种情感的景物。意通过象表现,情由景发,象承载意,景寄托着情,意与象、情与景两者之间相互引发、作用。《周易•系辞》称“圣人立象以尽意”,阐明意先于象,象帮助意的表达,这既表明“象”与“意”的联系,也可以说明景与情的关系。

象对于意的表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小喻大,或以少总多,或由此及彼,或由近及远。景对于情的抒发,可以虚实相生,动静相衡,还可以远近、视听结合。

根据意与象、情与景在创作中的先后关系,阅读者如果想要更好地解读诗歌,可以采用逆推的方式去解读诗歌,通过梳理和观察诗歌中出现的象和景,逆推象有可能表现的意,景有可能寄予的情,由象及意,由景而情,也就是如王弼《周易略例•明象》所说:“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同样的道理,景生于情,故可寻景以观情。

由于意与象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学家与文学理论家创造出“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由于情与景之间的紧密关系,美学家与文学理论家提出“情景说”“情境说”等审美范畴。这些概念与范畴既为诗歌创作提供指引,又为诗歌批评提供切入点。因此,希望写好诗歌或提高诗歌鉴赏水平的朋友,一定要明确诗歌所要表现的意与情,明确借以表达意与情的象与景,或者弄清诗歌中先后出现的情与景、意与象,并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