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僎《南望楼》等诗
阅读古诗,大多数人会偏爱写景诗,这大概是因为其具象化地呈现写作对象,善于营造意境,能够将诗人的情感巧妙的融入景中,在触发读者的共鸣和理解的同时,留下不少回味的空间。而一般的叙事诗特别是议论性的诗,不但鲜见一些生动精致的文辞,表达意思更是比较直白,从而大大的削弱了诗情画意,读起来常有味同嚼蜡之感。其实,细细品味唐诗,其中也有不少以叙事见长,同样诗意隽永的佳作,值得关注。如沈如筠《闺怨》(其一):“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虽出现了“雁”“梦”“月”这些典型意象,但就整首诗来说,还是以倾诉为主,表现闺中少妇思念丈夫之忧愁,表达渴望早日相见之情。李适之《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叙述自己罢相之后的饮酒之乐,同时,以问句结尾,委婉讽刺世态炎凉:昔日为相之时门庭若市,而今变得门可罗雀。郑愔《咏黄莺儿》:“欲转声犹涩,将飞羽未调。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前面三句表现自己希望入仕,但是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最近一句则表达内心的苦闷,不知什么时候是自己的升迁之时,从而表现宦海沉浮的艰辛和煎熬。沈佺期《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唯闻松柏声。”以山上的坟茔与城中的歌钟相对,表现一旦魂归尘土,荣华富贵皆不可靠,给读者一种寂寞是自己的,繁华是别人的感受,充满人生感慨。特别是卢僎《南望楼》:“去国三巴远,登楼万里春。伤心江上客,不是故乡人。”以羁旅和登楼为题材,用“伤心”“不是”极力表现远离家乡、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忧愁。上述这些诗,都是篇幅简短的绝句,又多以直接叙述为主,然因充满诗人对人生、对生命、对家乡、对亲人的真挚、深厚的感情,读起来仍让人余兴未尽。可见,好的诗歌,还是应以情真为要,至于写法,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则未必非得有一定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