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一字一句不轻发
诗人一字一句不轻率出之。如写人物之死,《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写仲卿与兰芝之死,但云:“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青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其中删略惊心惨目之细节,不作逼真之描写。又如《长恨歌》记杨贵妃之惨死马嵬,亦仅云:“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花钿委地”“翠翘”来代其死,以“君王掩面”写悲惨,并不直接写现场的惨局,惟恐反失悲剧之力量。
又如咏史怀古,《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寥寥四句二十八字,“朱雀桥”“乌衣巷”介绍王谢所处之街市,“野草花”点明现在的荒芜冷落;“夕阳斜”点明现在的没落衰颓;“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点明昔日的富贵之家不再,如今燕子皆飞入平凡人家,道尽繁华褪去、桑田沧海之感。
又如写别情,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用叙事和打比方,表现朋友之间情谊之深厚,只见诗人之洒脱与豪迈,全无离别惆怅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则叙事元素很丰富,既介绍送别对象、送别时间、送行地点、远行目标,还描写送别场景,将叙事与写景结合,融情于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渲染离别之场景,也叙写离别之情,情韵悠长。类似的例子,如杜甫《赠卫八处士》末尾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善于写人世之沧桑变化,而结尾收束的别情则比较宽泛。其《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则用“满屋梁”“波浪阔”表现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之深广。
又如写久别重逢,杜甫《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既写往昔对比之变化,又联系现在,介绍朋友久别来访,儿女敬酒待客。不过,若将此诗与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记载谢师厚之诗比较,“谢师厚废居于邓,王左丞存,其妹婿也,奉使荆湖,枉道过之,夜至其家。师厚有诗云:‘倒着衣裳迎户外,尽呼儿女拜灯前’”,虽然都叙写儿女拜见久别的客人,显而易见,师厚之诗不但以“倒着”“迎”来写自己的欣喜,而且以“尽呼”“拜”来写隆重其礼节,更能表现重逢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诗歌之言情在于精,在于真,在于诚,无需冗言,难以伪饰,伪饰而不自然,不自然而乏感发之力量。李杜之为诗之仙,诗之圣,“既深得此中三昧,故于泛泛之交,亦不伪饰以依依之情,恐悲喜不出于诚,转以丧失人之同情心也”。 [1]
注释:
[1]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第29-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