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网报,9月16日,5岁女孩豆豆在培训机构被老师用戒尺打了近8分钟。
头上、脸上、身上都有明显红肿,不知道,豆豆究竟犯了什么错,也不知培训机构老师为什么这样残忍,讲台上打了还不够,还要到座位上继续打,一天打四五次,多的时候达70多次,外加用手扇脸巴,长达八分钟。
培训机构称:
一心想把小孩子变好,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手段过激了,家长打小孩,这个问题也会出现,家长不能理解,就把事情闹大......
在培训机构看来,打孩子是为了“把孩子变好”,那么,打孩子真的让孩子变听话吗?孩子不听话一定要靠打吗?
当然不是!
表面看,孩子被体罚后听话了,让干啥干啥,让怎样怎样,不敢对抗,但这只是短暂的,实际上,体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大:
体罚对身体的影响:使大脑发育不良
研究表明,体罚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引起儿童智商下降、自控力减弱。很多被归为心理问题的疾病,都是由大脑损伤引起的。只不过,大脑损伤肉眼难以察觉,一旦出现症状,就说明损伤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尤其对孩子来说,如果持续大脑损伤,负面结果不可逆转、无可治愈。
体罚对心理的影响:自卑、低价值感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6岁前,孩子缺乏自我概念,对自我的认知都来源于身边重要他人,如老师、家长对自己的态度和反馈,慢慢内化为自我认知和评价。
5岁的豆豆被老师当着同学面持续殴打,会对小小年纪的她产生极大的心理冲击:
豆豆会觉得,自己很差劲、很不好,因此老师才惩罚自己,而不是其它人。
这样的心理认知,会影响豆豆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表现为不自信、自我认知偏差、低价值感等。
著名的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训机构打着“为孩子好”的幌子体罚豆豆,只是为自己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找借口,孩子做错事,如果只是喝斥打骂,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无异于天地轰塌,没有爱,更没有安全感,而这种心理感受一旦印刻下来,
长大后,会复制到其它的人际关系,比如和领导、和恋人、和同事朋友以及和自己孩子的关系,默默地影响着长大成人后的孩子的自我评价、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婚姻家庭以及人格成长。
因此,豆豆所在的培训机构完全不值得同情,更应该坚决关停和整顿。
孩子进入幼儿园,正是秩序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中大班的孩子,对自身行为已有一定判断标准,因此,惩罚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老师如何惩罚才更有效?
“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指让孩子体验和接受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从而纠正行为,避免再犯。
适用场景:
- 乱扔玩具
- 不爱护玩具
- 不遵守游戏规则
具体做法:
禁止继续玩玩具或游戏,可以用拟人的方法,告诫孩子:
“玩具不喜欢你了,不想和你玩了”
“这个游戏只欢迎遵守规则的小朋友,不遵守规则不能参加”
让孩子体验到因违规造成的后果,尝到苦头,下次不再犯。同时告诉孩子,表现好时,还可以再参加,给孩子以希望,促使其改变。
“隔离法”
与“淘气毯”类似,当孩子过于吵闹、劝阻无效时,可将其与他人隔离,让其安静下来,再教育。
适用场景:
- 不配合吃饭、午睡
- 不好好听讲,影响他人等
具体做法:
1、先眼神警告、再言语提醒,如果均无效,可将孩子带离,与他人暂时隔开;
2、可事先设置一个处罚的椅子或角落。
告诉孩子,如果有淘气、影响别人的行为,就要到这里接受惩罚;
3、明确告诉孩子隔离的时间。
一般来说,幼儿园小朋友,隔离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点到为止,让孩子感到因自己的行为不当即可。
4、隔离后,可以抱着孩子,问问其感受。
让孩子说说错在哪儿,哪儿不对,相信被“冷处理”的孩子是会觉察到自己的不当之处的。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