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怕”!14岁被性侵少女跳楼:看见孩子才能帮到孩子

2020-08-10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原标题:“妈妈我怕”!14岁被性侵少女跳楼:看见孩子才能帮到孩子

文 |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14岁,花季年龄,本该无忧无虑,成都14岁少女祝小小却以惨烈方式结束了年轻生命:

“踏上窗台,面朝客厅,坐在窗沿上,一句话也没说,后仰着坠下楼去”。

一大早,看了《成都14岁坠亡少女被性侵后的事件调查》,瞬间感觉不好,14岁女孩实在让人心疼。

对此,网友的反应不一,有的谴责性侵少女的邱某:

有的指责祝小小的班主任:

也有的认为,祝小小的妈太不关爱自己的孩子,离婚后再婚,让孩子一次次经历破碎家庭,孩子得了抑郁症,还坚持让她上学,以至被老师打了巴掌,加剧了孩子的痛苦。

我想说的是,悲剧之所以发生,任何相关的人都脱不了干系:

事业有成的邱某性侵13岁未成年少女,是祝小小痛苦抑郁的开端;

女儿患抑郁症,妈妈认识不足,担心不能继续上课,选择不告诉学校,才有了后来班任“把她脸打得发红,牙齿也流血了”;

老师明知祝小小有病,控制不了情绪,既不道歉也没有善意的怜悯......

压倒祝小小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所有的一切,让祝小小对这个世界彻底放弃了.....

花季少女的惨烈离世,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心痛不已。痛定思痛,除了加强对未年人的监管,做孩子的“过滤器”,避免过早接触社会人,不给有不良企图的人以可趁之机,做为家长,也要真正呵护孩子的心灵,遭遇挫折时,看见孩子,接纳孩子的需求。

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永远的依靠

应该说,祝小小妈妈朱琴华在其能力范围内,已经给了女儿她能给的最好的帮助:

“为方便照顾女儿,朱琴华辞去上一份美容销售的工作,在家附近找了份工资很低的临时工”;

发现有中年男性发来黄色视频,朱琴华大骂、警告、删除、拉黑,“跟女儿说了这件事,提醒她不要乱加微信好友”。“她以为,那个陌生男人就这么被删除了。”

然而,她不知道,“一些发生过的伤害已经无法消失了”。

直到女儿怀孕三个多月时, 妈妈才知道,之前痛骂并拉黑的男人邱某某,曾强迫女儿与其发生了三次性关系。

朱琴华回忆,2019年8月的一天,她下班回家,女儿见她回来,抱着她哭起来。“她哭得很伤心,我不知道怎么回事,问她是不是被欺负了,她什么也不说,我问了很久,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朱琴华事后才意识到,那也许是女儿第一次遭遇性侵后的反应。

如果,第一次被性侵后,女儿能告诉妈妈,诉诸法律,就不会有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如果性侵不是接二连三地发生,就不会对一个未成年少女造成难以排解的身心侵害。

遗憾的是,遇到伤害时,祝小小没有选择与家人倾诉,寻死的时候,也屏蔽了家人——一个个死亡倒计时,只有少数同学朋友能看到。

在祝小小心中,离异后的妈妈并不是能为自己遮风挡雨、可以依靠的人,她陷在焦虑、抑郁中无法自拔,看不到希望,孤立无援,却又没有答案。

“看见”孩子

确诊抑郁症后,怕担心不能继续上课,妈妈朱琴华决定不把这件事告诉学校,只告诉住在附近的外公外婆,希望他们多来陪陪孩子,并嘱咐他们要更温柔、更耐心——这是朱琴华唯一可能寻求到的帮助。

在和女儿的交流上,“我不敢刺激她,不敢凶她,都是顺着她的意思来。”

女儿每天都会失眠,两三点钟睡不着觉,在半夜哭。总说“妈妈我怕”可朱琴华从不追问女儿哭泣、害怕背后的真正原因。

无意责怪妈妈朱琴华,18岁离家的她,书读的不多,经历两次婚姻,青春期女儿的心,对她来说,实在难懂——

“女儿发脾气或大哭的时候,就说笑话逗她开心,想办法把情绪躲过去”

“不敢和女儿交流过性侵的前因后果,只因怕女儿厌烦,更怕刺激到女儿”

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她,只会关心孩子的吃穿用度,顾不上、也不擅长与女儿心与心的交流。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孩子遭遇挫折,在父母面前表露出的焦虑、脆弱、叛逆、阴暗,其实是一种变相地撒娇、试探和发泄,孩子想要的,不是父母的躲避、忽视,或评论指导,而是,请你看见我、认同我、理解我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需要看见孩子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在意,减少压力,轻装上阵。

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却常常因为看不见孩子的内心需要、真实感受,无法走进孩子的心,亲子间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不见孩子。

智慧父母更关心:“你感受如何?”

2018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中小学生自杀问题已成为严峻的事实。这些惨痛的案例背后,都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及时“看见“孩子。

压倒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暴风雨前,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我们一直视而不见。

为人父母,常常习惯看见孩子的衣食住行:

“多吃点,你太瘦了”
“天冷了,赶快加衣服”
“怎么搞的,怎么考这么点儿分?”

却常常看不见孩子内心的需求:

孩子不只是生物学的存在——需要水、食物和空气,

孩子也是个心理学的存在——需要爱、信任、自由、独立和有一个自己可以说了算的人生

当你只注意孩子的行为,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开始注意孩子的想法,你开始看见孩子;

当你开始关注孩子的感受,你真正看见孩子。

真正的看见,是什么?

真正的“看见”是穿透表象,对生命个体的情绪以及经历,深深的接纳和理解

真正的看见,会让孩子愿意敞开自己,愿意与父母达成合作,愿意让自己越来越好,会不后悔来到这个世界......

——— · END ·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7lx2HMBURTf-Dn5Jm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