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怀才不遇,其实你的问题在于能力不足,却想要条多

2019-07-27     迪迪干货


01.华为2019届毕业生最高年薪201万,这背后透入出什么?

最近,一张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截图火了,根据网上流传的部分截图显示,从今年起,华为将在人才战略上加大筹码,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并且往后每年增加。

与此同时,制定了2019届顶尖员工年薪制方案,8位2019应届博士生年薪89.6万起步,最高的年薪达到了201万。

很多人都表示知识改变年薪。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读博士、硕士的人,为什么这群人偏偏被华为选中,还能有这么高的薪酬呢?

单纯是因为学历?

在知乎上针对这件事情,有一个高赞回答,提到一个观点:华为对博士的学术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研究领域是否匹配战略需求以及沟通表达等个人素质能力的综合考察是比较全面客观的。从这四个维度来看,这几位确实出众,才能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并不只是单单一个方面的优秀。

说白了,这群人的能力符合华为的要求,选择他们可以持续为华为提供价值。

无论是华为还是这群被选中的毕业生,企业招聘是双向选择,这份高薪资的背后一定对应着相应的工作强度,想要维持住这样年薪,未来他们要付出与这个年薪相匹配的能力。

决定薪水的是自身的能力价值。

华为CFO孟晚舟演讲时曾说:“以前,我们是按学历定薪。现在,我们是按价值定薪。牛人年薪也不封顶,你有多大雄心、多大能力,我们就给多大的薪水。“

与其说知识改变年薪,还不如说能力改变年薪更贴切。

02.一个月赚一万不难,难在每个月都能赚一万

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湖南岳阳的00后林清伟,因高超的互赞比技术走红快手。

林清伟转笔速度有多牛?

他的小指跳笔能达到500多下,在国内几乎没有敌手。

现在,林清伟渐渐把转笔了自身的事业,加入了世界转笔联盟,月收入可以过万。

评论里说对这件事褒贬不一,有说366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坚持,努力会有收获;也有人说即便转笔能够带来收入,也绝对不赞同自己孩子这么多,觉得一个人的追求,不应该是仅仅是钱。

但我比较俗,上升不了这么高的价值,我对于林清伟转笔这件事情的看法在于“月收入过万”这几个词。

转笔赚一万不难,难就难在能持续每个月赚一万。就好比你做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稳定在3000元,偶尔运气好,月薪上1万了,那也只能说当下你的能力价值偏低。

关键点在于持续。

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想要成为网红,但你想一想现在能够被记住,被大众认可,收入还算稳定的网红,你能立刻想到有几个?

是不是也就李佳琦、papi酱,薇娅这些网红了。

可他们维持月薪百万,背后又付出了多少呢?

在没有做直播之前,他是欧莱雅的美妆彩妆师,因为业务能力出众,被选中参加“BA网红化”项目,开始了自己的直播生涯。

直播三年,李佳琦完全抛弃掉自己的私人生活,没有睡觉时间,没有朋友

粉丝是健忘的,需要保持高频率的更新,才能获得持续性的曝光和关注,粉丝才会记住你。

我们羡慕他月收入6位数,一句话就能引起女孩子剁手。

但每一条几分钟的短视频,背后都是长达几个小时的工作。

屏幕前的李佳琦永远都要情绪饱满,金句频出,用那种热情感染每个粉丝。

换句话说,他月收入6位数,还有在近期公布的150个KOL广告报价名单中,李佳琦一条抖音85万的广告费,超过大部分年轻人的年收入,是靠实打实的业务能力拼出来的。

除了李佳琦,Papi酱,薇娅这些网红能长久活跃,被粉丝关注,业务能力是排第一位,没有业务能力,靠撒娇、卖萌、干一些夸张的事情,能红一时,却红不长久。

这个时代,人人都想出名,但只有持续,才是硬核技能。

想要持续,能力始终要在线,持续发力。

要持续地、长期地守住一个目标,巩固自身的能力,才能成为最终赢家。

03.请将能力长成一棵树,而不是一片草

《学习力》的作者王世民老师说过一个故事,他太太有位大学同学,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

念大学的时候就考了两个本科学位,一是法律,一是经济,还是两个不同学校的。其代价就是在学校里多呆了一年,所以我太太毕业后基本就不了解她的情况了。但2013年微信朋友圈逐步火起来之后,这位同学的动态就开始夹杂在太太跟我分享的八卦中了。

“我那个同学又考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了!”

“我那个同学这周六又去参加口才培训了,周日还要去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都工作10几年了,她怎么还那么爱学习呢?”

“我那个同学今天又去听一个什么台湾法师的课了,还分享了一篇南怀瑾的文章。”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这位朋友如此好学,永远都在去学习的路上,在公司职位应该很高,至少是一个领导层吧?

想错了。

根本就没有到部门经理级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没有形成能力树,没有构建出自己的基本能力。

你也许很惊讶,觉得这位朋友考了很多的证,有会计证、人力资源证、心理咨询师证;又经常听很多公开课,口才、演讲、创业,很多能力。

考了很多证书,听了很多的课,就算有能力?

这不算能力树,是能力草丛,学习的东西没有一根主线,感觉像乱草丛一般,到处都有一点,却没有方向和根基。

而真正的能力树有主干,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或者领域,担任某个职位或者角色,后续所有的能力积累和应用就围绕这个主干延展出来。

无论是被华为录取的博士生,还是李佳琦这些网红人,他们打造能力的过程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目的性的,不是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始终坚守一个方向。

那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能力草丛就越杂乱,成为典型的“万金油”或“书呆子”。

04.在职场上,如何提高自身能力?

想要打造能力树,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有打造“系统思维”。

对于“系统”这个词,我们知道“计算机系统”、“医疗系统”,觉得是一个高级的词语,其实系统思维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比如想要管理好一个自然保护区,要怎么做才能做大做强呢?保护区有老虎、有鹿,有草的,如果你只是单一的看就可能管理好保护区,而你把保护区堪称一个“系统”,找到这些东西之间的强烈关联,然后在归类就容易很多。单一化思维是一个点,系统思维是很多的点,以及找到这些点之间的关系。就比如提升能力这件事,你不能看到别人说有用就去学,而是要看看现阶段,学习这个技能能帮助我提升什么能力,这个能力有没有帮助,这就用到了系统思维。

其次,学会“联机学习”。

这个词是从单机游戏和联机游戏的概念里衍生出来。它的反义词就是单机学习。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传统时代,我想出去和别人交流,总是希望自己先学好一门学问,然后再出去跟同行交流。因此没学好---- 拒绝交流---- 更难学好,我们只剩下埋头苦学的功夫。

这在传统时代,大家也许还能等你“慢工出细活”。互联网时代,你还没学好,知识都已经落伍了,怎么学?

联机学习,就通过和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人交互式的共同学习(或者互相学习),以期快速的掌握一门知识的核心要领。联机学习的路径是:是自己学习——思考整合——分享——联机外界——再学习的过程。

最后要深层学习,只停留在浅层学习,能力树永远没有深度

读书时,老师布置作业,然后考试,这种就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叫做浅层学习,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

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深层学习,深度学习的研究最早是由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提出来的,1976 年他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学生阅读一份学术方面的文章,并告诉学生读过之后会有一个关于这个内容的测验,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试图去理解整个文章的思想,领会学术内涵,这样的学习被认为是深度学习。

深层学习要求我们在学习某个技能,或者遇到某个观点后,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原有的知识书产生练习。

网上有一句特别好笑的话:“少壮不努力,长大怪水逆。”话糙理不糙。

如果你无法决定,无法改变你的事情很多,每天钻牛角尖看这个不开心,那个不顺眼,生活职场一团乱,往往是因为现阶段的能力无法驾驭这些事情。

这世界上80%的烦恼都来与能力不足,想要的又太多,只能怨天怨地,自我安慰一下。

当你能力不足的时候,时代抛弃你,真的连再见都不会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9jFNmwB8g2yegNDGl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