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日本电视台于前两天7月21日播出了一期松子和吉村主持的特别节目《50日间で女性の颜は変わるのか!?》,节目邀请了在路上碰到的4位背景完全不同的女性,节目为他们安排了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所,想看看经历50天的时间,是否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其中,第三位女性是来自神奈川县秦野市的21岁大四女生Kyouka。
最初的她内向、不爱笑,喜欢带着一副大口罩遮掩半张脸,与人对话的时候,眼神也是躲躲闪闪充满不自信。
根据节目组的安排,口罩不离身的Kyouka将学习意大利语,并由异性外教来指导。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会持续接受意大利男性的赞美。
英俊的老师一见面就夸女孩:你的眼镜看起来很可爱!黑色头发和红色眼镜很配哦!
接下来的49天,女孩在课程中不断地收获赞美:你的T恤很可爱!你的笑容很可爱!你可以摘掉眼镜,你很漂亮!
慢慢地,女孩开始微笑,摘掉眼镜,并开始尝试去打扮自己。从最初的唯唯诺诺不敢与人直视,到最后大方、自信地与人交流,整个人的气质和气场都变得不一样了!
一个人被夸的越多,自我认同感就越高,会变得更加自信,整个人都会明亮起来。
这让我想起来,今年年初火起来的“夸夸群”。
在这个群里,无论你做了什么,都能收到大家“五彩斑斓”的赞美词;不管你心情多丧,在这个群里,都能让你得到“众星捧月“的夸奖。这个群的初衷就是传播正能量,创建美好生活,专门治愈不开心。
小侄女有段时间就很沉迷于这个“夸夸群”,她说: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对她是诸多的不满与指责,让她负能量爆棚,差点都想离家出走。“夸夸群”让她感觉很温暖,不仅找到存在感,还让她重拾了自信,找到未来学习的方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相反,恶语真的会伤人六月寒。
有时候,击垮一个人,真的只需要一句话。如果这句话又恰好是从自己最至亲的人口中说出,那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与母亲发生争执后跳桥的17岁少年,谁也不知道最后一分钟,他的母亲对他说了什么。
语言暴力不会在你的身上留下什么伤痕,却能在一个人的内心投下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据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曾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可见,语言的威力对生命的影响是有多大!
对待孩子我们既不能使用语言暴力,也不能陷入无底线的夸赞中。那么,家长朋友们该如何做呢?
1、多尊重与肯定,少指责与打击。
网上曾做过这样一个小调查: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十句话,你了几句?占据榜首的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少年说》中,有个初一女孩就曾对着天台下的妈妈吐槽“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个人,他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妈妈,孩子不是只有别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呢?”
话音刚落,便赢得在场同学的鼓掌声,这些话,真的戳中了太多孩子内心的痛点。
家长会以为这是一种激励法,殊不知,孩子听后,会因为父母看不到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愤怒与难过,会因为这种无谓的比较,而自我否定,丧失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孩子。
小时候,记忆特别深的一件事,就是傍晚时分和社区里几个女孩一起在跳舞,然后,我大伯把我拉开,说:“你跳的不行,太影响整体形象了!”虽然当时他是故意逗我玩的,可那种被莫名其妙的打击,让我后来都对跳舞充满排斥,总觉得自己不行。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这个世界,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孩子。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孩子,多一份尊重与肯定,少一丝指责与打击。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肯定与尊重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这能让孩子从此变得自信而坚强。
2、多鼓励,少表扬。
曾看过这样一则演讲视频,叫《你应该鼓励孩子而不是去表扬孩子》,让我感触颇深。
说孩子表现好时,家长应该鼓励,而非表扬;而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应该不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不指责孩子,并且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培养孩子坚毅的品质。
有研究表明,长期表扬会让孩子寻求认可上瘾,抗挫折能力差,而鼓励能增加孩子的信心,勇气,乐于接受挑战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呢?
首先,对事不对人。
把孩子做的事的细节描述出来,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会被夸奖,这样,孩子才会继续保持,并做得更好!
真正的表扬,是有针对性地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尊重和成就感。
其次,表扬后天的努力,而非先天的优势。
不表扬孩子长相漂亮、帅气,不表扬孩子聪明,而是多夸奖孩子后天习得的有点,比如懂礼貌、讲卫生、努力向上等,让孩子获得努力之后得来的成就感。
最后,夸奖细节,而非泛泛而谈。
表扬应该具体化,比如当孩子学会走路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宝贝,你做到了,慢慢走,再尝试走的更远一些,妈妈真为你感到开心!”
3、多内在激励,少物质奖励。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了同样喜欢画画的孩子,分为两组。一组在画好画后,可以得到一张证书;而另外一组却只能画画,没有证书。
两组孩子都很高兴地画画。
不过,几天后,实验者再让两组孩子画画时,第一组孩子明显没有另外一组孩子积极,没有得到过奖励的孩子,对画画反而更感兴趣了。
研究者由此得出结论:
对于喜欢画画的孩子而言,画画本身的快乐,对孩子就是奖励。当成人用外在的东西,比如奖状、证书或其他物质等鼓励孩子,只会把孩子的内在激励,替换成了外部激励。
物质奖励也许会短期内可以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但就长期而言,会压制一个人内在的积极性和动力。
爱之深,未必要“责之切”,千万别让那些伤人的语言,遮蔽了爱的流动。
愿每位家长都能做孩子心中那个永远不可替代的“安全岛”,给予孩子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