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末,我被学生榨干了钱包!”成熟老师才不会花钱买罪受

2019-06-30   君山老师

学期末,很多班级到了“大结算”的时候。

什么叫“大结算”呢?就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在期末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集中奖励。

有些班主任,这个时候很狼狈!

01、学期末,被学生“榨干”钱包的老师!

最近,我就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抱怨这两天,钱包都被学生“榨干”了。

咋回事?

原来,为了班级学生能够给自己争口气,平时听话点,学校各类竞赛能多拿奖。这位老师没少给学生下“承诺”。这些“承诺”用的时候当然很爽啦。学生也很争气,连先进班级都给他搬回来了。但是,开心归开心,出来混迟早是要还滴。

于是,学期的最后一天,班级里开了个大PARTY,西瓜、可乐、薯片、汉堡···全由班主任买单,大家吃了个痛快。

其实不仅仅是学期末,在各个大型活动之后,很多学校都存在年轻班主任通过自掏腰包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奖励的情况。

这样的班主任,当然我们是要竖大拇指的,活力、负责、有亲和力;

但是,很多人看了会有一点想法:班级管理咋能够靠钱维系呢?而且花的是班主任的钱。满足了这一次,肯定还有下一次!不提倡、不鼓励。

02、纯粹的物质奖励,反复使用,不仅会失去效果,甚至会起反效果。

这些想法是不无道理的。纯粹的物质奖励,虽然能够在班级管理中迅速见到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一旦被反复用、不分场合的用,一段时间过后,就会不仅失去效果,甚至起到反效果。

举个例子:

有个年轻老师在自身不富裕的情况下,为了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宣布:“谁考试进步大,就请谁吃肯德基!”孩子哪见过这么大方的班主任!于是这个奖励最初的时候激励性很大,学生真的进步了。老师也履行承诺,请进步最大的学生去吃肯德基。第二次也是如此。第三次也是如此。但等次数多了,学生摸到了老师奖励的规律。到第四次,进步最大的学生就在那里等好了,“老师,你什么时候请我吃肯德基?”到这个时候,老师心里首先就不是滋味了,“咋请吃肯德基变成一种一所当然了?”之后,这位老师还发现,当学生已经预期到了奖励是什么,把奖励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学生拿到奖励的兴奋感越来越低,基本没什么激励性。

于是老师说,“这次不请了”。这时,学生反倒不乐意了,“凭什么他们都有肯德基吃,就我没有?老师看不起我?”

这样,原来的激励措施反倒成了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

有人会说,老师一直请就是了啊!但是,有一点一定要清楚,老师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偶尔请还行,但如果试图用钱来维系整个班级的运行,1人对50多人,没有老师的钱包能应对;更有可能,老婆如果知道了,估计这个老师以后连家门都难进了。

03、当一种激励成为预期、成为理所当然时,这种激励就会失去原有的效果。

同样的例子还包括富人接济穷人的故事(大致意思):

穷人家里揭不开锅,富人可怜他,每月都给他们1000元钱。开始的时候,穷人对富人感恩戴德,认为富人是天底下最善良的人。但是,后来富人发现了另外一个穷人,他也很可怜。但是富人没有能力每个人每月都给1000元。于是,富人为了两个人都能得到接济,决定将原来的1000元分成两部分,一人500元。这件事被之前的穷人知道了,穷人很愤怒,“你为什么要拿我的钱去接济别人呢?”

关于这个故事,我们不去讨论人性如何。我们要说的是,当一种激励成为预期、成为理所当然时,这种激励就会失去原有的效果。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学会用合理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奖励,这其中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我们来简单的探讨一下。

04、除了物质性奖励以外,我们其实还有3种其他奖励形式:

1、口头表扬。

口头表扬,其实是心理学上社会性强化的一种。

社会性强化指的是:

人与人的互动就形成了社会性,社会性强化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形式表达对学生的认可和肯定。说白了,老师可以通过表示对学生认可的形式,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

说更白一点,老师就是要“多口头表扬”学生,这是一种最经济实惠的激烈形式,千万别吝啬。

有人会反驳,“整天说表扬学生,我天天都表扬,一点用都没有!”

其实,这是你不会表扬。尤其是中学生,如果你很唐突的直接对其进行表扬,“比如你最近表现真棒”,他肯定会怀疑你的动机,“老师这么夸我,肯定有另外的目的”,进而使你的表扬大打折扣。

你可以尝试一下通过如下两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表扬:

1、当着他同学的面表扬他。这不仅有效,而且容易打消他对你的动机的怀疑;

2、当着他父母的面表扬他。这能够让他在父母面前倍儿有面子,以后他也会最大程度的支持你的工作。

有老师就曾经特意尝试过第二种形式,甚至跑到学生家里,专门就为了讲学生好话。这个老师所带的班级,一直都比同类班级更加优秀。

其实看到这篇文字的老师,你也可以尝试一下。相信会取得效果。

2、给个官儿当当。

“给个官儿当当”又称为权力强化,即赋予一部分同学特权性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让这部分同学产生干一些在班级里与众不同的事情,让学生有一种身份意识,达到激励这部分学生的目的。

中国的官场文化深入人心,对学生群体其实也是大有影响。你就看曾经的五道杠少年,活脱脱一个官场文化在校园里的缩影。

但是这种方法其实也存在一个弊端。这个弊端和物质性奖励是一样的。

就是当你给学生赋权的时候,学生肯定是满心欢喜的,但是当这个学生达不到你的要求,你要收回权力,“罢他官”的时候,则就有可能出现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况。

所以,活动性强化这一招,可用,但是老师应该慎重用。

3、发奖状。

与发奖金相比,发奖状真的是最经济实惠而且有效的形式了。所以,老练的班主任应该特别擅长于发奖状,找准一切时机给学生发奖状,让学生上光荣榜。不要以为这是一种做作的行为,不要说学生,就是大人,也特别喜欢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你就看我们老师自己吧,每年的评优评先,给给奖状的事情,老师拿到之后不也要欢天喜地很长一段时间么?

所以,我建议是每个班级都要有光荣榜,每个学生都要有机会上光荣榜,光荣榜定时更新,一直在班里光荣的人,班主任要学会把他往学校推,如果能上一次学校公告栏的光荣榜,对于这个学生来讲,一定是能够铭记很久的事情。

而且,中学老师更应该记住,中学生尤其特殊性,他们的榜样不是那些英雄人物,而是自己身边的“同伴”,所以,我们要学会帮他们树立身边的榜样。用优秀的同学去激励他们进步。

有的老师说,“这一招对于后进生没用吧!他们对什么都不会在乎!”

这你就错了,其实,发奖状这种事情,好学生可能会麻木了,但是后进生可是很少有机会拿,家长更是很少有机会看孩子带回家。如果你找准时机给这个孩子来一张,你说他有多开心,当他把这个奖状带回家,家长是有多惊喜?他能不感动?



以上3个方法,老教师肯定会用,但还在用物质奖励的年轻班主任不一定会。那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多练习,多多运用,相信熟练掌握之后,一定能够成为大家管理班级的有力武器。然后,结合这3点,以下这些事情,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相信立马会在班级里见效:

将学生叫到办公室,向他只表达谢意,不谈别的;将对学生的表扬贴到墙上;遇到学生时,有意叫他的名字;当着学生父母的面,对学生进行表扬;亲笔写一张卡片,表示你的感谢;邀请学生到家做客,和学生一起吃一顿饭;提名某些学生担任班级的公共职务;·····

04、对学生的表扬,我们一定要遵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原则。

最后,我们谈谈对学生表扬的原则问题。

学生的问题是多元的,问题的解也是多元的。我们手头有这些“奖励性”的武器之后,班主任更要进一步学会在什么时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奖励。

因为学生个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所以,具体该怎么选择,这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讲明白的。

总之,一定要记住,一种表扬即使对某个学生有效,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反复用。因为一旦学生掌握了我们表扬的规律,对表扬有所期待,则这种表扬形式就会失去作用。

正确的表扬,应该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什么意思?

就是我们的表扬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感觉到:只要我好好做,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老师会给我什么样的表扬,什么程度的表扬,则是未知数。惩罚,亦然。

这样,学生因为摸不到你的底,则会对你的表扬有期待,也才会勤勤恳恳地朝着你所期待的方向前进。

04、结语:

今天,和大家讨论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奖励”的问题。

我们知道了,除了物质奖励以外,我们还有很多非物质的奖励。而只有真正掌握了后面的这些非物质的技巧,并且能够在“实战”中进行运用,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最后,欢迎喜欢探讨教育问题的老师朋友能够多多关注我,多交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