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古人与茉莉花茶的故事

2020-03-25     传统活儿

喜欢传统君就点个关注呗~“传统活儿”每天与您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儿!

正文字数 2875丨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中国饮茶历史悠远,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唐人陆羽说过: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间于鲁周公,……盛于国朝



茶滋味,分外迷人。不过茶自带涩味,有些人不喜,于是往其中加了一些“作料”,《茶经》中就有“用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的记载。这种加入“作料”的饮茶方式促成了一种新型再加工茶的产生——花茶。

北宋蔡襄《茶录》中有“茶有真香,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的记载,这是中国花茶窖(音同“熏”)制的先声,亦是中国花茶的始型。


荷花茶制作


花茶是一种用鲜花和茶叶一同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亦称“熏花茶”或“香花茶”。花茶的窨制利用了鲜花吐香和茶叶吸香两个特性,把香花和茶叶拼和在一起,成为既有花香又有茶味的的花茶。其中,尤以茉莉花最为出色。


茉莉花茶


茉莉花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据汉代史书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汉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印度,之后传到中国。

晋代嵇含着《南方草木状》载有:

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大秦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

茉莉开小白花,洁白无暇,香味沁人心脾,有:

刻玉雕琼作小葩,清姿原不爱铅华。


——宋 赵福元 《茉莉》



以玉刻琼雕比喻茉莉之素洁高雅、冰肌玉骨。

西域名花最孤洁,东山芳友更清幽。


——宋 王十朋《茉莉》



赞美其香之卓尔不群。

茉莉花香之浓郁幽雅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同绿茶的结合,更是在我国茶叶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


绿茶

茉莉花


唐宋时期,饮茶普及,人们认为烹茶时加入香料、瓜果会破坏茶本身的香味,于是“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直到南宋末年出现了用茉莉花熏茶的制作方法的记载。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中提到:

(茉莉)或以熏茶及烹茶尤香

施岳的《步月》更具体写道:

玩芳味,春焙旋熏。贮秾韵、水沉频热。

其注云:“茉莉岭表所产,古今咏者不甚多。……此花四月开,直至桂花时尚有玩芳味,古人用此花焙茶。”


茉莉花的香味经过“春焙旋熏”的窨制“贮秾韵”于茶叶中。较之以往人们简单地在茶中添加作料,开始用茉莉花熏茶,这应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茉莉花茶吧。

明代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团茶的废除,散茶的兴起,为茉莉花茶的制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花茶,茗花入茶,本色香味尤嘉,茉莉花以热水半杯放冷,铺竹纸一层,上穿数孔,晚时采初开茉莉花缀于孔内,上用纸封不令泄气,明晨取花替之水,香可点茶。



在沏好的茶水中冲调进了吸有花香的开水,从而使花香和茶香融为一体。明代朱权《茶谱》在“熏香茶法”一节中说:

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

宋诩的《宋氏养生部》亦有记载,

凡桂花、茉莉花、片脑香物类,惟用轻绢或薄纸苴纳茶中,香自裹化。润则纸藉炼火上,焙燥而收。不宜散和于内,混淆其味,致茶香不分。茶簦坋之,每茶一壶入匕许,甚协茶味之甘美。

因花和茶没有直接接触、充分混合,所以花香和茶香了然分明,不至因花香过浓而损了茶味。此时花茶制作种类丰富多样,明代顾元庆《茶谱》中记载:

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花茶集合


制茶时讲究择花、把握用花量。

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

具体的制作程序为:

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用磁罐一层茶、一层花投入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则花香满颊,茶味不减。将茶和花按三比一的比例层层间叠置于瓷灌中密封,然后放入锅中热水蒸煮,取出晾凉后,将花和茶焙干收用。这一方法来制作花茶,“本色香味尤嘉。”

可见,明代花茶品种繁多,茉莉花茶产量仍不多,还未成为花茶主流。但在原料的选择、用花量、窨的次数、焙干等方面,与现行的窨花工艺原理已很相近。

明代苏州被称为“茉莉花城”,当时的苏州大街小巷出现众多窨制花茶的手工作坊。

清代福州、苏州成为花茶窨制中心,两地都有许多大作坊生产茉莉花茶。

咸丰年间茉莉花茶畅销华北各地。当时福州茉莉花茶主要为“四窨一提”,采用烘青绿茶作茶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花花蕾和其拌拼窨制而成。

苏州茉莉花茶采用明前碧螺春茶芽为茶坯,选用虎丘的茉莉,讲究“六窨一提”,工艺流程包括:

茶坯处理——鲜花养护——拌和窨花——通花散热——收堆续窨——出花分离——湿坯复火干燥——再窨或提花。


窨花拌和

收堆续窨

复火干燥

透兰

提花


新中国成立后,茉莉花茶产量逐年提升和扩大,形成了福州、苏州、金华三大主要茉莉花茶加工基地。后来广西横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和花茶加工生产基地,成为新的全国茉莉花茶加工中心,被誉为“中国茉莉花之都”。

茉莉花茶成为花茶中的主流,与其独特的花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广泛,香文化的普及促成了茉莉花与绿茶的结缘。

香气是茉莉花茶最重要品质因子。人们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经过“三窨一提,五窨一提,七窨一提”的特殊工艺,制茶时每次毛茶吸收完鲜花的香气之后,需筛出废花,然后再次窨花,再筛,再窨花,如此往复三到七遍,让茶坯充分吸附了茉莉花的芳香。

杯中的茉莉花茶只见茶不见花,它不仅有绿茶功效,其兼备的特有保健功能主要来自茉莉花的香气。茉莉花的香气具有“鲜灵、浓郁、幽雅”的特点,从医学用香的角度而言,茉莉芳香能放陈气,故可治疗下痢腹痛、疮毒等症,具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之功效。有茶联云:

窨得茉莉无上味,列做人间第一香。



宋代由于香料的普及,中医对香气的保健作用认识更充分,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茉莉花茶所具有得提神、涤烦、理气、和中的保健作用。喝上一杯茉莉花茶,在花香茶香中愉悦身心、舒缓情绪,彰显了中国茶文化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传统。

在盛产茉莉花茶的福州,老一辈人可能一年四季都喝茉莉花茶,尤其喜饮“明前花茶”;男婚女嫁新娘敬花茶;温泉泡澡后品饮杯茉莉花茶;临街茶摊中人们一边喝茉莉花茶一边听说书;端午时节,取午时的井水冲泡“午时茶”以消寒气避暑热……



耐人寻味的是,茉莉花茶在北方尤其是北京的盛行。清咸丰年间,福州窨制的茉莉花茶,经海路由福建运至天津,再转运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和东北地区。

当时北京的茶庄多经营福建茉莉花茶,普通的老百姓称茉莉花为“茶叶花”,将茉莉花茶称作“香片”。有客观原因的存在,其一路途遥远,绿茶运输容易串味和霉变,茉莉花茶因多次窨制,具有更强的平衡性和适应性;其二北京偏硬偏苦的水质让茉莉花茶在冲泡过程中风味不减;更重要是茉莉花茶深受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当有外国使节来中国时,慈禧常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赠送。

慢慢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茉莉花茶备受青睐,在老北京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中都可觅见茉莉花茶。

茶源于中国,茉莉源于西方,茉莉花茶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用最浓郁的花香拥抱最稚嫩的茶叶,让花和叶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刻完美邂逅。取之容易,窨制简单,常饮可养心安体,舒畅心情,有益健康。春暖花开,闲暇之余,何不在家向古人学习试着窨制茉莉花茶?



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发,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往期精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O5NGnEBfwtFQPkdIR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