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老上海,月份牌在这里经历了它最辉煌的岁月

2020-01-21     传统活儿


月份牌,一种卡片式的单页年历,上面因印有十二个月份和节令而得名。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老上海,月份牌在这里经历了它最辉煌的岁月。


鸦片战争以后,国门大开,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万商云集,洋商洋货蜂拥而入,为了促销产品,商人将广告加入月份牌设计中,并随商品赠送顾客,但是中国百姓并不喜欢这些“洋气十足”的月份牌。为了打开销路,商人们在一种特殊的民间传统木刻年画——‘灶王年画’上看到了机会。他们保持画面不动,在四周配上精心设计的画边边框,并在适当位置画上商品及商号名称,两边或下方配上中西对照年历。


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受到大众的欢迎,很快,以上海滩为代表,中外商人使用画月份牌进行商品宣传的方式渐成风气。


(灶王年画)


“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画片


清光绪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元1883年1月25日),在《申报》头版二条的显要位置,以“申报馆主人谨启”的名义刊出公示,文中有:


“本馆托点石斋精制华洋月份牌,准于明正初六日随报分送,不取分文。此牌格外加工,字分红绿二色,华历红字,西历绿字,相间成文。华历二十四节气分列于每月之下,西人礼拜日亦挨准注于行间,最宜查验。印以厚实洁白之外国纸,而牌之四周加印巧样花边,殊堪悦目。诸君或悬诸画壁,或夹入书毡,无不相宜。”


等字样。此后的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上海的两家彩票行在《申报》登载发行彩票的广告,亦都标明随彩票附送月份牌。由此说明在清光绪年间上海滩月份牌画的流行已蔚然成风。


真正使月份牌风靡全上海的还要属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鸿福来吕宋大票行随彩票奉送的一种‘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此图的出现,使月份牌正式拥有了姓名。从此之后,每至年底岁末、辞旧迎新之际,这种由传统木刻年画演绎而来的月份牌成为各类公司送给客户的时尚礼物。



月份牌上的画面题材丰富多样,主要是摩登美女,也有风景名胜,同时还有古典人物、历史故事、戏曲人物等。西施、杨贵妃、王昭君、貂蝉等古代四大美女以及旧时名伶、名模、名演员在月份牌上最为常见。上海摩登女郎在月份牌中的出现,曾经迎来了其最辉煌的一段时光。画中的美女,个个都是瓜子脸、柳叶眉、樱桃小嘴,身着艳丽旗袍,脚蹬高跟鞋,她们身着鲜艳华丽的时装外套,或置身于洋房、或游冶于公园,打高尔夫、踩脚踏车、溜冰、跳舞……一反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成了当时女性竞相模仿的对象。


(双妹 广生行月份牌)


月份牌上有了画自然也有商家推广的商品,大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用的香烟、火油、电池、百货、肥皂、蚊香、布料、药品、酒类等。老百姓在购买商品时,可以无偿得到年画,既满足了市民对美的欣赏,又有年历表对照,加上月份牌大都采用技术更为先进的铜板纸以胶版彩色精印,上下两端还镶有铜边,上端铜边居中穿孔,可以张挂。因此市民们自然乐于接受这样的产品广告宣传,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月份牌的绘画艺术及发行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清寒图 郑曼陀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馆藏)


(杭穉英月份牌原稿)


光彩耀人的月份牌的背后,少不了辛勤绘制的创作者。周慕桥、郑曼陀、徐咏青、杭稚英、金梅生等等都是绘制月份牌画家的杰出代表。他们接受过非常专业的美术教育,具有深厚的国画功底,兼采西洋画艺之精华。绘制作品数量之巨大,影响甚广。


在这些创作者中,尤以郑曼陀最为突出,他创造了擦笔绘画技法。用擦笔水彩法所画仕女含蓄文静、格调柔和,形象逼真。1914年,郑曼陀采用此法创作了第一幅月份牌画《晚妆图》,成为擦笔水彩画法月份牌的滥觞。郑曼陀特别注意画人物的眼珠,使观众与画中人的视线接触时,产生“眼睛能跟人跑”的效果,因而名声大震。不少人仿效他的画风,由此擦笔水彩时装美人月份牌画成为一种流行形式。


而这种新颖的月份牌绘画形式,除了受到当时上海市民的普遍喜爱外,还广为发行到国内各省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华人中。香港深受上海月份牌画影响,画家关薏农仿效上海的月份牌画而专事月份牌创作,在香港名震一时,被誉为“香港月份牌王”。



(英美烟公司月份牌)


红颜易老,青春已逝。上世纪40年代,老上海月份牌经历了数十年的辉煌后,随着战乱动荡而渐趋萧条、没落。然而,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老建筑旧景观的慢慢消失,怀旧情愫复燃。走进上海的一些宾馆饭店,各种旧式月份牌的复制品成为一种时尚装饰。那些飘渺在老月份牌里的香鬓云衫、韵致天成的淑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旧时上海商业的美丽图腾。


作者:木子李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Uu4yW8BjYh_GJGVCSq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