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夕节,上元天官来赐福

2020-02-08     传统活儿


解语花·上元

宋·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每年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



在古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时常看到如下场景:花市灯如昼,鱼龙一夜舞,男女主角穿梭在火树银花中,身着靓丽,神态欢欣,携手共游。没错,元宵节便是这样一个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我国的第一传统节日——春节。同时,元宵节又是我国除上巳节、七夕节之外的又一个情人节。


历代诗词中,有许多篇章都给了元夕爱情,如大文豪辛弃疾那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多情欧阳公所写《生查子·元夕》: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还有一些话本爱情故事,比如《张生彩鸳灯传》,张生拾到上书情诗的红鲛绡手帕,另有留言约定正月十五某处鸳鸯灯前见,张生元夕前去,果然觅得佳人,成就传奇姻缘一段。


张生与崔莺莺


比如著名的成语“破镜重圆”的由来故事,乐昌公主与徐德言正是在元宵节和好;又比如闽南地区传统戏曲《陈三五娘》,男女主便是在元夕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虽然故事都非常俗套,但对于没有太多娱乐、社交生活的古代人来说,政策上“妇女出街游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是一年一度去结识异性的盛大节日,意义重大!怎能不编造些烂俗的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应景呢?当然,这也表达了娱乐项目匮乏的古代人,对美好爱情与生活的向往。



除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节日,元宵还具有其他重大意义。中国古俗有“三元节”,上元节为首,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盂兰盆节、鬼节)为中,下元节(十月十五,又称水关节)为末,都具有道教的宗教意义。


上元节的宗教起源于道教陈规。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写道:“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据说道教崇奉的天神分天官、地官、水官,上元对应天官,而天官为人间赐福。



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上元节的历史起源是来自汉文帝。据说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故年年此夜,都要出宫游玩,民间也同乐其中。


汉文帝为什么这么开心呢?那是因为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大权,刘氏一族力排众议重新获得政权,推汉文帝上位,代替了他的哥哥惠帝。汉文帝青年登基意气风发,又大权在握自然高兴。刘氏勘平诸吕之乱、为汉文帝登基奠定基础的日子,便是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看花灯。灯寓意寄托光明、驱魔降福,所以元宵节放天灯、开灯会,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由此,又衍生出各种精美绝伦的花灯,人们把花灯制成艺术品,做成吉利可爱的形象,如兔子、狮子,或者在花灯上绘制精美的花卉、仕女图。



此外,各类灯谜也层出不穷。灯谜在春秋时便产生了,当时称之“隐语”,汉魏时才称之“谜”,到了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于灯面,让元宵活动多了一项,此举一出,流传甚广。


《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浑语,戏弄行人。”


南宋词人黄彦辉有元宵词,写这一情景:


“琥珀盏中云母钟,琉璃光射水晶宫。风随兰麝香千里,人在莲花影万重。”


直至今日,人们依然热衷于猜灯谜。



灯谜之外,舞龙灯也是元宵节街头一大看点,辛弃疾“一夜鱼龙舞”便是描写这一盛况,看点还有踩高跷、划旱船(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舞狮子等,若走进宋代汴京的元宵夜,一时之间,也不知该看美女如云,还是花灯如昼,还是龙狮共舞。



如今,我们不似古人那般娱乐匮乏,年年上街庆祝,也不再将元宵视为情人节,期待“人约黄昏后”,这个节日的存在感逐渐降低,但元宵节的美好祈愿依旧存在,代表着人民生生不息的期盼。


我想,希望二字,就是元宵节最终极的意义吧。在这个特殊时期恰逢佳节,让我们一同把这颗希望的种子埋在心中。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cV3J3ABgx9BqZZIMv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