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已尽,庚子伊始,中华大地迎来又一个节气轮回,之首为立春

2020-02-04     传统活儿



大寒结束了,庚子年伊始。至此,中华大地迎来又一个节气轮回,之首便是立春。


立春,在每年公历2月3日或4日,立春当日,太阳达到黄经315度,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我国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



《群芳谱》记载:“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即开始,春之气息逐渐显露,阳气回升,万物悄悄复苏,打破冬季的寒冷冰封;同时,在中国古代,立春也是个打破陈旧,建立新事的节气,故上至天子公卿,下至草民百姓,都极为重视。


官方大部分以祭祀为主。


皇宫内,以天子带领三公九卿去东郊迎春为首要,按照规程,祭天祭祖,祈祷本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祭祀活动结束后,各地官员进宫朝贺,宫里有进贡的大春牛、小春牛,牛身装饰上金银丝线以及罗帛等贵重物,天子将其赠给朝觐的百官。


皇宫外,官员们以地方化的庆贺为主,进行宗教祭祀演化后的娱乐活动,比如当地太守象征性春耕,并用柳条打春牛,接着县里将自制的春耕图、立春帖子等,请一个青衣青帽的少年郎送向民间,提醒百姓们莫要忘了努力劳作。


春耕图


民间则不拘束,以各类迎新春娱乐活动为主。


冬季的沉闷终于可以打破,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去游春,虽然到端午节之前游春活动都可以源源不断进行,但是立春当日的游春活动比较特殊,叫“探春”,此日人们组织民间游行活动,以报春人为首,戴着鲜艳滑稽的公鸡帽子,然后一群人抬着用木头、泥塑类的大木雕牛排第二,接着,队伍中民众自由发挥想象力,或是扮演成牧童,或是扮演成燕子、鸳鸯,欢欢喜喜、敲锣打鼓。



街上会有许多民间艺人摆摊,贩卖精美的春牛雕刻,有的艺人则会制作大批泥牛挨家挨户赠送,极为热闹;看戏的小孩子前襟会佩戴上以丝绢制作的小娃娃,名“春娃”,据说可以保小娃娃平安。


从街上走入百姓家,应景之物源源不绝。门上贴着邻居送的迎春祝福字画,墙上挂着腊梅春景图,窗户上贴满了巧手妇女自己剪的窗花,有春牛、公鸡、花鸟,桌上放着几只米糊做的春牛,摆着民间艺人处买来的五彩春牛;架子上挂着聪明父亲给孩童自制的风筝,以备东风归来,自家孩子能第一个放上,梳妆台上搁着妇女新做的红纸发饰,以春禽花鸟为主,材料简单,样子可爱,衣柜里挂着新衣服,因为立春要穿新衣;厨房里摆满了春盘、春饼。


春幡玉坠


细细考究的话,妇女自制的彩条发饰在古代叫“春幡”,便是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那个春幡。除了女子可佩戴,男子也可,皇帝会在立春日给群臣赏赐,但材质同民间比更加金贵,宋代词人周密《干淳岁时记》中记载:


“是日百官春幡胜……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


可见这种御赐春幡多么精妙。此外,春幡又叫“闹蛾儿”、“长春花”、“斗蝶”。


再继续考究,古人厨房中的春盘、春饼,是立春节气常备的点心,春饼以萝卜丝、豆芽为主,春盘则是用果子、蔬菜、饼饵之类拼盘而成,寓意健康平安。


杜甫《立春》便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这“细生菜”便是春盘中的蔬菜生菜,此外,人们还会吃萝卜,称为“咬春”,明代《酌中志》写道:“立春之时,无贵贱嚼萝卜,曰‘咬春’。




关于古代的立春节气,古诗词也记录下许多美好。


如上文提到的,辛弃疾的《汉宫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辨,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杜甫的《立春》: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两首诗词,基调都带些惆怅,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春日是一岁之初,也是一岁之末,交替换季后,就是花谢花飞的初夏,怎叫人不去感叹呢?诗人们与欢欣雀跃的百姓思考方式不同,他们忧国忧民,又思索生命、生活之意义,自然多了些忧愁。


立春已至,今年的立春与以往大有不同,在足不出户防疫的同时,独处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如今,与严重缺乏娱乐的古代不同,我们几乎是“娱乐至死”,那或许我们应当如诗人一样,多一些对生活、环境的思考。


作者:奇妙丸

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7fYEXABgx9BqZZIRU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