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人生赢家”,马上关注
人们更认同好的变化,更能接受好的变化。所以好的变化会让人听着更加舒服。
01
酒席上,领导们在谈论说话的技巧。
这些领导都是公司的高管,可谓是人精中的人精,他们能在酒桌上兴致盎然地授课,是非常难得的。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其中一个领导说:“你们可能没注意到,那就是说话顺序也很重要。同样性质的事情,用不同的顺序来表达,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他举例说,“如果你说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去夜总会陪酒,听起来就不大好;可要说一个夜总会小姐白天坚持去大学旁听,那就满满的正能量了。”
“再比如,”领导意犹未尽地说,“你说一个学者开了间公司,人家会觉得俗,认为学者掉到钱眼里去了;可你要说一个企业家经商之余钻研学术,别人就会肃然起敬,尊称企业家为儒商。”
“说官府里有贪官,老百姓得多恨啊。可要说一群犯罪分子还在坚守工作岗位,那就是励志故事了。”旁边机灵的同事已经开始举一反三了。
我们当时听得是一愣一愣的,领导也觉得很过瘾。
同样的事情,只是陈述的顺序变化了,里面蕴含的意思就会天差地别,语言的艺术真是神奇!
02
当时我们都对领导的见解很是佩服。心想,不愧是大领导,说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让人大开眼界。
但现在细细想来,这其实只是玩文字逻辑的游戏而已。
上面表述的,女大学生晚上去夜总会陪酒现象,给人的理解是,一个女大学生自甘堕落去夜总会陪酒。
换一种说法,一个夜总会小姐白天坚持去大学学习,给人的理解却是一个夜总会小姐也这么上进,坚持去读大学。
这两种说法都表述了同样的现象,但是里面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前一种说法,说的是一个学生去夜总会陪酒。后一种说法说的是,一个夜总会陪酒小姐去上课。
两种说法的前提和基础都是不一样的。里面蕴含着一种变化。
比如前一种说法的变化是学生变成了夜总会的陪酒小姐。后一种说法是,夜总会陪陪酒小姐变成了大学生。
一个是从好人变成坏人,一个是从坏人变成好人。那自然意义就不一样了。
由坏变好,是每个人都愿意看到的,有正能量,自然就会让人听着很舒服。
03
虽然说的是同一种现象,但因为背景不一样,基础不一样,着重点不一样,其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忏悔和抽烟。
忏悔的时候是不可以抽烟的。不然,这样会显得你的忏悔没有诚意。
但如果你说,我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忏悔呢?我想,这样应该不会有人有意见了。
前者的说法表达的是,做值得鼓励的好事的时候,你却去做了不会被鼓励的坏事。这是从好变到坏,当然会被人反对。
而后者是你做坏事的时候,居然还能做,想到做好事,从坏变好,这样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
简单来说,就是重点或者基础是好事情的时候,如果有坏的变化,是不会被人鼓励的。
反之,如果重点和基础是坏的事情,或者不重要的事情,而变化点呢,是好的事情,那么这种事情会让人听着更舒服,更让人能够接受。
04
再举个例子。
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习惯,会喜欢跑步的时候听英语。
乍一听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外语。
因为我们认为听英语是不会干扰到我们跑步的效果的。反而可以解闷。
再换一种说法,我们在学英语听力的时候跑步呢?
这就感觉有点不太妥当了。
因为这个说法让人感觉背景是和重点是学英语听力。
假如你明天就要高考考英语了,你练习听力的时候还去跑步。这就没有必要了吧。
但如果你本来就想去跑步,但是又不想浪费时间,于是便顺便听一下英语,这样却是值得鼓励的。
所以现象是现象,说法是说法。同样的现象,不同的说法背后还有不同的背景,代表着不同的变化。
05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如果你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最好能够先说坏消息,再说好消息,这样会给人感觉舒服一些。
人们更认同好的变化,更能接受好的变化。所以好的变化会让人听着更加舒服。
所谓说话要注意顺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