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件事情这么久,你的能力进步吗?

2020-02-15     做个人生赢家

点击上方“人生赢家”,马上关注

“比起上次的练习,这次我有没有一点进步呢?”

01

最近,我每天的写作计划似乎有点跟不上了,首先写作的质量有了一些下降,然后写作的效率也低了很多。

不是已经坚持了快两年了吗?怎么写得越多,写作能力反而下降了呢?

一年多以前,我下定决心坚持每天都写,我想这样多多少少可以提升我的写作能力,日积月累之下,说不定还能会有一些成就。

常常听人说有1万小时定律,就是一个人专心干一件事干到1万个小时,他就有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这么多人相信这个定律,应该会比较靠谱吧?

02

1万小时定律是40年前两个美国社会学家发现的,他们发现在国际象棋这个领域中是没有速成专家的,你要成为一个大师级的选手,至少要花10年的时间投入在这个领域中。

他们简单算了一下,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可能要花1万小时盯着棋盘才有可能走到那个行业的巅峰。

最近这几年这个定律被引进到了互联网经济之中,有一个美国互联网的专家写了一本畅销书叫做《异类》,书中就提出了这个定律。

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的由来。

写作跟下棋和弹钢琴,应该也差不多,我以为只要我练习多了,我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然而,现实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03

前几天,当我深入了解之后才明白,跟真正的作家相比,我这种每天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其实只能算是小儿科,算是一种娱乐而已,连练笔的目的都可能达不到。

真正的作家是怎么写作的呢?比如吴晓波,著名的财经作家是这样写作的。

他30多岁的时候,也就是我这个年纪,每天早上9:00起来坐在一张书桌前,像一个战士一样的开始写作,中午呢也不午休,只吃一碗面条,吃点快餐,一个小时后继续写作。

他是要保持非常集中的精力,大概可以持续到下午的5:30~6:00左右完成。然后,去锻炼一下身体,马上就可以恢复。

也就是说他一天会连续坚持写作至少8个小时,而我现在每天花在写作上的时间,也就不到一个小时而已。

吴小波他自己也说,即使坚持这么大的强度,坚持1万小时也不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1万小时定律里面的1万小时其实是有更高的要求的。

一个厨师,炒了5年的菜,他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厨艺大师。

你踢足球,打篮球,已经坚持了10年,你也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足球专业队员或者篮球专业队员。

弹钢琴,有人从5岁开始弹钢琴弹到二三十岁,差不多已经坚持了20万小时了,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大部分人都成不了像朗朗这样的名家。

打网游,很多人从小就喜欢打网游,成年了依然还有这个爱好,看起来怎么也超过1万小时了,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成为一个网游的高手。

这又是为什么呢?

04

因为一个人从事一项活动,即便都是到1万个小时,其实也会出现三种完全不同的状态,第1种状态叫做娱乐,第2种状态叫做工作,第3种状态叫做训练。

比如同样是打台球,你是一种娱乐的心态在打台球,还是把台球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工作或者计划任务,还是你想把台球变成一门艺术,变成一门值得挑战的职业的极限?

这三种状态都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人处在娱乐和工作状态的时候,它是会在一个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的放松,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不断的重复一项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并不会对自己的技能极限提出挑战。

但是如果你是在一个训练的状态下的话,你会让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紧张状态,而不是一种轻松的舒适区。

你在大量重复枯燥的训练中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修订种种的细节,只有这样你才能够获得点滴的进步。这个时候的1万小时但是有效果,是有价值的。

像吴晓波这样一个长期从事财经写作的人,有的时候写作会处在一种娱乐的状态,比如写一点微博,写点微信,写点博客,这个时候心态非常的轻松。

这就好像现在我每天坚持写作一样,纯粹是为了放松,总结当天的所思所想所得,充其量也只是一种心理按摩或者娱乐而已。

05

有的时候他会处在一个职业的状态,比如每个礼拜要写一篇两篇专栏。

但如果他要出版图书,特别是有挑战性的领域,那这个时候他就处于一种刻意训练的状态。

有一本叫做《刻意练习》的畅销书,就很好的解释了1万小时定律的局限性。

这本书的作者提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必须要经过刻意的训练,如果训练得当,不一定非得要1万小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时间要远远小于1万小时。

那什么样的方法是科学的科技训练方法呢?

首先要逃离舒适区,挑战自己很不能做到的事情,当然也不能挑战难度太高的,不然会失去信心。

简单来说就是要去挑战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如果难度太低就会变成了娱乐和工作,如果难度太高,就失去了积极性。

然后,在练习和训练的时候最好要有教练在旁边观察指引和反馈。

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的进步和改善看得见。

06

所以说,有专业的人当你的教练,你会学得更快。

如果是你一个人自学,那该怎么办呢?

就拿吴小波的例子来说,他在10多年前就写过一本畅销书,叫做《大败局》,说的就是一些公司的经典的失败案例,这本畅销书卖了100多万册。

如果今天他要写一两个公司的失败案例的话,他就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写的这些案例跟我10多年前写大败局的时候,有没有一点进步呢?”

这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他不问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写作对他来讲就是工作,如果他问这个问题的话,那么写作对他来讲就是一种训练。

1万小时定律是存在的,但是1万小时能不能把一个人真正的训练成一个专家,关键还在于心态,训练的方式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

如果没有有很好的条件,也没有专业的实习教练,你在自我练习的时候,不妨提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比起上次的练习,这次我有没有一点进步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QJMOSnABjYh_GJGVQl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