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伪?是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吗?孩子们能够理解这种概念吗?
一项新研究表明,孩子们似乎在小学初期就有虚伪是什么的概念了。
研究者们发现,孩子们从七岁开始,就能够通过一个人对于道德的论述来预测他的后续行为。
比起更小的小朋友,这些上了小学的孩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说“偷东西是不好的”,那么这个人就不太可能去偷东西。但如果这个人真的偷东西了,那么他就是虚伪的,应该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我们的发现表明,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在认真思考,某些人会虚假地表现自己了。”文章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生汉娜·霍克说,“这表明,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还很早的年龄,他们已经对声誉(reputation)有了概念。”
这项研究发表在《儿童发展》杂志上。它对400多名4至9岁的孩子做了实验。
“孩子们认为,那些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应该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心理学助理教授、资深作者亚历克斯·肖说。他主要研究儿童时期关于声誉、公平等概念的发展。
在第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告诉参与实验的孩子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谴责偷窃(“偷东西不好”),另一个在道德上持中立立场(“花椰菜不好吃”)。然后,研究人员要求他们预测,谁更可能偷东西,以及哪一种盗窃行为更应该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的孩子们将谴责偷窃的人与称赞分享的人(“分享真的非常好。”)以及拒绝偷窃的人(“我从不偷窃”)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情况下,7至9岁的参与者比年龄更小的、4至6岁的孩子,更有可能使用人们的谴责标准作为他们未来行动的预测指标。
最后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孩子们预测称赞偷窃的人和谴责偷窃的人的未来行动。这时,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预测前者更有可能偷窃。这表明,年幼的孩子不太擅长使用谴责来作为预测行动的信号,但是赞扬可以。
研究人员在芝加哥科学博物馆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了采访,他们收集了孩子们的年龄和性别信息,但并没有发现基于性别的明显差异。
肖希望对孩子们的行为进行更多研究,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更好地预测道德上中立的行为。他还希望研究孩子们的判断会如何随着社会背景而改变,以及他们对那些“对自身无益的虚伪”会作何反应。
“孩子们的反应本身可能并不矛盾。”肖提出,“我们猜想,那些为自身利益而虚伪的表现才会引发孩子们的消极的评价。”
小课堂Tips
孩子的道德观念是如何发展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以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例,详细阐述了道德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道德困境故事——海因茨偷药。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妇女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这个故事到这里,您可以试试对孩子提出疑问:在这个情景下,海因茨应不应该趁夜晚药房没人的时候,偷走这种救命药?为什么?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分为了3个水平、6个阶段:
如何促进孩子的道德发展呢?小课堂曾分享过这样一篇文章《道德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更加关心和包容》。主要方式有:
1、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
2、强调群体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
3、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故事
4、不要只对孩子说对错,还要说对错的原因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获得良好的道德发展。
参考:
https://www.futurity.org/hypocrisy-kids-morals-2213662/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XuQVYHABgx9BqZZIS4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