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更快乐?疫情过后,带孩子拥抱大自然

2020-03-27     少儿脑科技小课堂

由索拉拉理工学院(ITSON)的劳拉·贝雷拉·赫南德斯博士和她的团队领导的一项关于心理学前沿的新研究首次表明,与大自然的联结感会使孩子们感到更加快乐,因为他们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环保相关的行为。

我们生活的地球,面临着全球变暖、森林砍伐和物种灭绝等日益严峻的威胁,针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愈发迫切地,需要寻找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方法。而年轻一代将成为地球的未来,研究人员正在关注如何促进孩子们对环境的关心以及环保行为。

研究人员指出,与自然脱节的“自然缺乏症”,可能会对我们的地球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缺乏与大自然的联结感,可能让孩子们不再产生保护地球的愿望。

贝雷拉·赫尔南德斯博士将“与自然的联结感”描述为不仅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能够欣赏大自然的所有细微差别,并感觉到自然的一部分”。

该研究从墨西哥西北部城市招募了296名9至12岁的儿童,他们在学校完成了一系列的量表。量表结果将能体现他们与自然的联结感可持续性的环保行为以及快乐的程度。测量自然联结感的量表中包括“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这样的陈述,要求孩子们对这些陈述的赞同程度打分。

研究人员发现,在儿童中,与自然的联结感与可持续性环保行为有着正向的关系,同样也促进了孩子们更高的幸福感。这表明,那些认为自己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环保行为,也因此拥有更大的幸福感。先前针对成年人的研究也表明了类似的结果。

尽管该研究仅对来自同一城市的儿童进行测试有其局限性,但研究结果仍使我们深刻了解到,积极的环保行为对孩子的幸福感也有着重要影响。

加深我们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为促进儿童可持续行为带来的额外心理益处提供实用见解。如果我们希望年轻一代更加关心环境、保护环境,那么必须采取措施鼓励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界中度过更多的时间。

贝雷拉·赫尔南德斯博士指出:“父母和老师应该促进儿童和大自然更多、更密切、更深入的接触。因为我们的结果表明,接触自然能够加深孩子们与自然的联结感,进而促进孩子表现出更多的环保行为,从而感到更加快乐。”

该研究对环境心理学的未来研究以及其在自然教育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让孩子多多接触大自然,不仅能更好地爱护我们的地球,也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幸福、快乐。

孩子亲近大自然还有哪些好处呢?

小课堂曾分享过文章《超过1000+家庭参与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与大自然联系紧密的儿童更少感受苦恼,更少出现多动及其他行为问题》,也许能给你更多启示。

1、孩子更具想象力

自然界有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树林,这些都将给孩子带来美的乐趣和遐想,让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

2、孩子的观察力更敏锐

春暖花开的时节,百花盛开,百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节假日里,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宝宝到公园或郊外,观察桃花、樱花、杏花的区别,孩子在分辨花的形状、颜色的过程中,观察力不知不觉提高了。

3、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

调查发现,孩子每日平均花在电子媒体上的时间超过六小时。想转移埋首于电脑或电视的孩子注意力,秘诀就在家门外。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步行20钟,会比在嘈杂的街道步行表现出更持久的注意力。所以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多亲近大自然。

4、孩子的身体更健康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运动场。你是否发现,孩子的体能是惊人的,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疯玩一整天。而当孩子整天被拘束在狭小的住宅、教室里时,可以想见孩子的潜能是多么被压抑。所以经常在自然界中“摸爬滚打”的孩子身体会健康。

5、孩子会更有毅力

孩子天生喜爱运动,坐不住,他们在大自然中疯玩和疯跑的过程是无意识地让自己体验疲累感。专家指出小时候的疲累感可以强化孩子的生命觉,让孩子变得更坚韧、更有毅力。

6、孩子更懂得表达情绪

大自然开阔的视野让孩子更愿意大声呼喊,身心变得更自由。他们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释放压力。

7、孩子变得更聪明

大自然中有草有树,有花有果,这样多样化的情景能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大脑得到了锻炼,变得更聪明了。

小课堂Tips

孩子天生对外界非常好奇,在大自然环境中,家长和孩子的天性得到很好的释放,共同嬉戏、玩耍中增进亲子感情。在陌生的环境中对绿树、青草、红花、山水、陌生人、动物这一切都感觉新奇,运动对肌肉、骨骼、肠道、呼吸等系统的发育及新陈代谢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亲近大自然对孩子的情感、智力、身体都有好处。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吝啬给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参考: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nature-child-happiness-15797/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aHFGnEBiuFnsJQVsw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