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关于代沟,产生认知偏差有这些原因

2019-12-26     BaBa很忙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都说三年一代沟,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抛弃”,相对的,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而老一辈人更倾向于以经验为指导行事,在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上自然减弱。

每一代年轻人似乎都会有类似“老家伙们根本不懂我”的抱怨,而“老家伙”们对当代的年轻人也有“怨念”,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这就是所谓的代沟,而换回原本的说法,其实用世代偏见来形容不同年代人对彼此的评价更为精准。

年轻人眼中的成年人

网络上有一段关于代沟解释的段子:女儿换上新衣,问:"妈,有范吗?" 妈:"有,在锅里。"孙子问奶奶:"奶奶,你会下载吗?"奶奶火了:"我不会下崽,你爹哪里来的?"

虽然只是段子,但是类似的笑梗其实也切实地发生在生活中,一些家长在育儿中也会发现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和孩子间的代沟也越来越大,小时候还很亲近的孩子长大后开始主动拉开和父母间的距离,在交谈中甚至会露出嫌弃,嘲笑的态度,家长们对此感到疑惑,和孩子间的代沟真的有这么大吗?

倩倩过去是个乖巧的女孩,过去和妈妈的关系也一直很亲近,但是慢慢地开始觉得妈妈唠叨,不了解现在的孩子,每次和妈妈聊天都是一箩筐的碎碎念,为了避免这样的对话,倩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做自己的事。

看着越来越不“懂事”的孩子,倩倩妈也是满心的无奈,为什么和孩子交流都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了呢。所谓的代沟,就是两代人之间交流和认知的隔阂,无法越过障碍,偏见会持续存在,老一辈无法理解当代人的想法,而年轻一代眼的老一辈同样是刻板守旧的。

关于代沟的普遍认识

时代不同,经历不同

关于代沟,普遍的认知将其与时代挂钩,人类学家认为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念,有不同的精神规范,农业社会的文化、生活方式,与工业社会所适用的形式,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特别是在国内,几十年间的变化日新月异,这期间不同时代人所经历的社会变化巨大,50,60后的贫困年代,70,80后的机会年代,还有90,00后注重精神追求的当下,生长的土壤不同,所孕育出人的思想也是大不同的。

年龄不同,想法不同

同一个人,思想也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变化,年轻时候进取而“莽撞”,这是机会和风险并存的人生阶段,年轻人对未来有憧憬有展望,也有足够的动力去冲击和尝试未知的事物,但是因为缺乏经历,处理问题可能不够沉稳,不够全面,失败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多了,遇事不再激情,性格趋于稳重,在为人处世上也成熟了许多,但受到传统观念和经验主义影响也会局限一个人的进取和拓展能力,一些深受权威思想影响的人甚至是偏执独断的,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想法会变,行为和思想的表现也会变化,从锐意到内敛,从生涩到成熟,年龄不同,想法自然也会不一样。

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差异

在过去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单一,新闻卫报是了解社会新闻的主要来源,而阅读也多是通过书籍等单一渠道。但是现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主流文化也发生了改变。

媒体的多样性让人们在阅读之外有了更多的选择,视频音频甚至直播等等,这些对于老一辈来说都是新鲜事物,小部分愿意尝试,但是更多的还是愿意守着自己熟悉的领域,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享受安逸。在接受程度上,年轻一代永远领先一步,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也具有更浓厚的兴趣。

成年人眼中的年轻人

每个时代的成年人嘴边都会挂着“现在的年轻人”之类的话语,这一偏见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反复出现,大多数年长一代倾向认为当今的年轻一代不如过去的青年优秀,但是事实如此吗?

在《科学进步》的论刊中,加州大心理学家约翰·普罗茨科发表了关于“如今的小年轻”这样的偏见反复出现于历史长河中的调查。

其中一项研究的指标为孩子的耐心、延迟满足的量化数据,而在发布前约翰联系了超过260位心理学的权威专家请他们做出预测,其中有84%的专家预测数据显示的结果是:孩子们的能力是越来越差或保持不变的,而只有16%的专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研究的最后结果为:总体上来看,如今儿童在延迟满足方面做得比几十年前的儿童好。

虽然大部分学长们在认知发展上都有深入了解,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然倾向于认为如今的孩子们是不如从前的,这一现象几乎成为了不随时代变化的固有效应,显然这种效应的本质是一种刻板印象,一种偏见认识。认知偏差虽然难以消除,但是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它的存在,并对偏差的存在有了初步的了解。

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1.对过去记忆的篡改

利维坦说: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天气质量似乎非常好,但在同龄朋友的提醒下我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实际上那时候也是有沙尘暴的。

同样的关于成年人对年轻人的评价也可以以此来解释,上一代人试图通过用自认为正确的记忆来抱怨当下的年轻一代,但是这些“记忆”的正确性却有待商榷,人过去的记忆是会被当下篡改的。

人脑的记忆运作并不是如录像带一样回放,而是通过某些记忆片段为索引进行回顾和拼凑,整个记忆无法做到电影播放般流畅,实际上记忆无时无刻都在构建。

其中的一些内容也会被过去和当下所经历的事物或内心感受所篡改。当人们在回忆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一个个记忆的片段,再凭借近乎于想象般的能力进行重组,虽然记忆大多是真实的,但是在细节上可以选择性遗忘或改变。

记忆系统的特质意味着人的记忆是可以“编造”的,人所制造的记忆会掺杂现在的想法和观点,比如回忆一个人,过去和你的关系很好,但是因为现在闹掰了,关于这个人的记忆就会带有现在的主观感受,过去再亲密再和谐的关系也会蒙上当下的负面感受。

了解了记忆被篡改的原因,再来联系成年人眼中的青年,这一看法和记忆又有哪些关联呢?首先对于当代年轻人的评价,人们会试图用曾经的青年,或是过去的自己来作为比较模板,认知主体都是自我,缺乏了客观的信息,而对于客观的评价其实都是用主观的认识来填补的。

2.优势比较评估当下的孩子

当人们用主观的认识来评价当下的年轻人,倾向于进行比较的部分一定是自己擅长的或是突出的能力,比如文学认识,比如智商方面等等。

研究显示,喜欢阅读的成年人更容易批评当代的孩子对阅读没兴趣,远不如自己当年。而在智商测试中得分高的成年人,也更容易批评如今的孩子们不如当年的自己聪明。

在优势比较的情况下,“一代不如一代”的认识会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这些所谓的优势,实际上并没有客观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说,人们主观记忆中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可能掺杂了大量的非客观记忆。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针对成年人进行试题检测阅读水平后,一些实验参与者得到了有别于记忆的结果,即真实水平不如“想象中”的好,有了新的认识后,这些成年人对孩子关于阅读方面的批评也变得更少。



3.类似于文化形式的“传承”

除了记忆偏差外,造成认知偏差的原因还有很多,其中有一项极有可能的是文化形式的传承。成年人对年轻一代的偏见类似于传承形式,过去的青年长大成人后同样会对后来者有所抱怨,继而形成一种循环,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实际上这类偏见甚至可以在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著作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表述。

关于成年人对儿童抱怨的表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大致相同:现在的年轻人更懒散了,习惯于坐享其成,以自我满足来判断和主导行为,等等。偏见无法消除,一方面在于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倾向于把过去想象地更好,另一方面偏见还来源于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所谓的代沟不是用时代或年龄来划分的,更准确的应该是思想划分。年龄划分的表象可能只是年龄所带来的普遍意义上的区别,而最本质的还是在乎思想。差异的思想导致人与人之间心理上出现隔阂,未来年轻一代也会变老,而将来他们看待孩子也会有类似的抱怨和不满,这类偏差认识也将一直延续下去。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ijoVm8BMH2_cNUgGX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