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父母抱怨,为什么孩子在3岁之前乖巧懂事,到了三四之后就很逆反呢!回答事情第一反应都是说“不””我不要”,开始和父母对着干,动不动较量,无理取闹。这时候,家长既不能无底线的纵容,也不能简单粗暴的阻止。
一次,带儿子逛商场,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吵着要买玩具汽车,妈妈一直不同意,说了很多大道理,男孩还是不依不饶,跪在地方大哭撒泼,但这个妈妈很镇定的说:“你确定要坐在地上哭吗?我可以陪你一会,但玩具还是不能买的!而且人家是不会卖玩具给不懂礼貌孩子的。”说完,妈妈摆摆手,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开。
如果妈妈心软,屈服孩子的哭闹,买下那个玩具,那这孩子也就“没的治了”。所谓的“三岁看大,七岁看到老”不是无道理可寻的,很多坏的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满足的只是眼前欲望,实则是责任心的缺失,还会以受害者心理自居。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通俗一点来讲,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不认可”,总觉得社会和外界对自己不公平,处处都是对自己不公平,而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
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他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很惨,特别是遇到挫折,第一反应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而有没办法采取行动,只能陷入无休止的悲伤和自我怜悯中,甚至会将这种不快乐不幸福纠结于他人,从别人那里获得同情、安慰和照顾。长此以往,内心的自我匮乏会让他们失去掌握人生的能力。
受害者心态会造成那些后果
1、会形成过度依赖
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恋爱时总希望对方能体谅自己,包容自己,一点小事就疑神疑鬼;在工作中,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总是依赖同事....诸如此类,总觉得自己是弱者,渴望别人的照顾和关心。
2、会习惯性不承担责任
经常以受害者心态自居的人,一旦发生事情,总会觉得是他人和外在的原因,从不自身找问题,从而错过改变自己的机会。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放了错没关系,长大了就好了的想法,所谓以小见大,习惯力量是强大的,一旦形成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他做人做事的方式,未来,也会不自觉的遵循这种方式生活。
巴金说:“幼儿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好习惯。”父母想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从早期教育着手,才能事半功倍。
以下几点值得参考借鉴。
1、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之前,首先是要孩子喜欢读书,要选择适合他性格的,有趣生动的内,慢慢通过书中人物、情节去引导孩子的世界观,不断充实自己,增长见闻,这是一条永远不会断绝的精神食粮。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正是这个道理。
2、引导孩子思考的习惯
每个孩子都行走的哈姆雷特,满脑子都是鬼点子,对这个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这个小脑袋瓜里,总被各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充斥着。英国的斯宾塞这样说,“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主动探索和思考,少给他们决定性的意见。”不管孩子的看法是对是错,都要由孩子自行判断,切记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身上。
3、凡事都要有节制
特别是假期时,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自制力太差,无节制看电视、上网,功课不按时完成,怎么说都没用,这一切归功于孩子小时候,父母没有给予节制,久之,孩子对电视就越发着迷;比如,规定好每天看电视时间、吃多少零食、写多少字等。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在家少开电视多看书,用行动来引导孩子比苦口婆说来的有效多。
4、适当合理的奖励措施
一定的奖赏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比如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提前吃到冰淇淋,除了吃的,玩的,家长的赞许也非常重要,但是家长要严格控制奖赏的内容,需要良好的行为才能换取。为了确保行动能如实履行,可以尝试建立一份“行为合约”最好能白纸黑字写出来,张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但在执行合约时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家长要言而有信,及时的兑现奖励。
家长要为孩子打气,在他接近目标时,鼓励他,争取早一点达到目标。
家长的目标要合情合理,不要超出孩子能力范围之外,如果发现孩子离目标越来越远,就要重新审视目标是否恰当。
好的行为需要连续不断的坚持,短则21天,长则数月之久,不要嫌麻烦,保持耐心和细心准能收获好结果。
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认为,“人习惯很多都是年幼时已经成型。”所以,要特别注重好习惯的培养,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能做出满意的作品,就需要考验家长功底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找到既适合你,也适合孩子的,加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事半功倍。
当下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的孩子面临的压力要比我们大很多,竞争也越来越大,要想自己孩子能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各方位全面发展,良好的品格、超常的逻辑思维、健康的身体、人际交往....这些都需要父母无私的配合和付出,威廉·詹姆士说:“习惯需要培养,需要付出,才会有收获,这将对孩子终生受益。”老一辈也说,学好要三年,学坏只要三分钟是一个道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不要被会哭的孩子有糖是的错误想法被牵制,只有这样,才是我们留给下一代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