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手机,是我们的保护色
前段时间七夕节,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手机是单身最佳伴侣是手机。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手机应该是中国人的伴侣,不只是单身狗,可能单身狗玩手机的频率更高一些。
当今社会,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在逐渐加深,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人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三小时,居世界第二。
Ooma.com的一篇文章用一些调查和数据显示,接近75%的受访者每小时至少会使用一次他们的手机。有11%的受访者每隔一两分钟就按捺不住刷手机的冲动,大多数人(41%)的人则会一个小时刷几次,还有20%的受访者大概一个小时使用一次,一天使用几次手机的受访者占到24%,而一天使用一次手机及以下的受访者各占2%。
这样平均下来,人们每天刷手机的次数达到了150次。调查同时显示,有72%的人习惯将他们的手机放在自己1.5米范围之内,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会感觉焦躁不安。
有一首歌叫做《你不是真正的快乐》,里边有一句话歌词: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现在这句话可以改为:“你不是真正的快乐,手机是你穿的保护色”。
TED演讲《我们都是外向的孤独患者》,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认为技术正在改变和重新定义人们之间的联系。
网络、高科技东西让我们的沟通越来越方便,他们改变了我们生活,但也改变了我们本身。在开会的时候,觉得会议无聊就低头玩手机,跟人发微信;又或者在同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低着头沉浸在网络世界里,虽然在同一个空间,却彼此没有相处。
Sherry Turkle表示科技给我们带来群体性孤独,即使身处在一个随时被信息包围的环境,但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沟通的人。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交高手”。
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各个都有“社交恐惧症”,不敢面对面交流。
为什么我们不选择面对面交流?
因为面对面交流,是实时发生的,我们没法控制自己要说什么。而发微信、写评论这些可能让我们向别人呈现出我们想变成的样子。
面对面交流,所有的表情都被对方看到,而利用手机、电脑,隔着屏幕,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包,可以反复斟酌文字,对方看不到,无需担忧。
就像Sherry Turkle说的:社交工具,可以让我们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况下,体验被陪伴,产生一种关系的错觉,我们屈服于无生命的挂念,又害怕与人交往的风险和失望,于是我们更依赖于技术。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是外向的孤独者,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是悲凉的内向者。
而年轻人的矛盾,从人际关系变成人机关系。
02.呆在虚拟世界越久,变得越来越不开心
2010年,IPad出现,外界对它的评价很高,说它是一个优秀的产品,比笔记本电脑更方便快捷。
直到《纽约时报》的记者有一次与乔布斯通话,在通话结束的时候,记者提出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他对乔布斯说:“你的孩子一定很喜欢IPad。”这个答案似乎很显然,但乔布斯的回答使得记者吓了一跳,因为乔布斯的回答是:“他们还没有用过IPad呢。在家中我们限制他们使用电子产品。”
回想我们的一天,
早上手机闹钟铃响起,拿起手机关掉;
熬了几分钟之后起床,拿着手机开始刷朋友圈,看睡了一觉,有什么重大新闻遗漏了。
吃早饭、等公交车、坐地铁,都拿着一个手机,刷微博;
工作八小时里,手机和电脑形影不离
晚上回到家,先来无事,抱着手机躺在沙发上。
周末懒得出门,玩上一天的游戏或者刷一天的剧
我们看起来过得很充实,但屏幕按下来的那一刻,你恍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要干什么,空虚寂寞无聊,所有的情绪涌上心头。
我们沉迷手机世界,年初立下的FLAG,一直都没有实现;看到别人的朋友圈晒健身房,心理很酸,觉得有什么值得晒的,但内心无名的焦躁;每天晚上都对自己说,明天要改变,但第二天仍旧如此。
纽约大学企业营销教授、心理学家Adam Alter指出,人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使用各类APP,不断暴露在荧幕前不仅对眼睛造成压力,也可能是你生活不开心的原因。
长此以往,我们就陷入恶性循环,不开心就玩手机,玩手机就会不开心。
大家都知道玩手机的坏处,却控制不住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热搜、公众号文章,会让你产生“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自己今天又长见识”的错觉;另一方面,我们从未“停止信号”,也就是玩手机永无止尽,刷完微博,就像看朋友圈刚发的内容有没有人点赞,看完朋友圈就想逛淘宝,只要拿起手机,就没有停下的可能性。
而以前手机不发达的时候,电视剧每天就两集,两集结束就有新的节目,要等第二天才能看,一份报纸翻到最后一页,今天分就结束了……现在,你充值VIP就能提前看,你可以一直看到天老地荒。
03.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
在看易立竟主持的《立场》,其中有一期她采访黄晓明,节目中设置了一个挑战3小时“密室实验”,黄晓明和易立竟进入实验房间,进入房间后,3小时内,不能与任何人进行言语或者肢体交流,手机需全程保持关机的状态。
注意到一个细节,黄晓明不知道关机键在哪里,在封闭的三个小时里,主持人易立竟坐在椅子上干活。而黄晓明完全不一样,一开始进去有点紧张,不知道要干嘛,到觉得还挺好笑的,老想跟主持人说话,但又不好意思说,装作自言自语的样子。到后来觉得写点东西吧,黄晓明就把日期,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等这些事情做完,时间还没有到,就想着画个画,画了海绵宝宝,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就开始焦躁了,不知道后面的时间该如何熬下去。
等这段又困又累的时间熬过去了,开始写《心经》,然后写未来的规划和对自己的小总结。
结束3小时挑战之后,黄晓明说在这三个小时内,欲望在一点点降低,对周围的人、事情特别敏感,在静的出奇屋子里,好像每个声音都特别大。写明年工作的计划的时候,黄晓明写不出来,他不知道后面的日子是什么样子,没办法写出自己的日程,他坦言之所以没办法写,是因为他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是被动的。
明星就是我们普通人的一个缩影,这个实验目的就是检验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的能力。在节目中他也承认,以前很喜欢热闹的环境,而现在才开始享受孤独。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让你呆在一个密室3小时,不准玩手机,只有纸笔,书籍,你又能坐多久呢?
今年开始,无论我工作多忙,我都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周至少要写2篇文章。即便状态不好,文章写的很烂也要有2篇文章。
这是因为我想保持住节奏感和自我独处的机会。因为一旦写作,我就会把手机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在写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资料遗漏,也只用装学习软件IPAD查询。等全部写完,我才会玩手机。
我也是个爱玩的人,二十几岁的大好青年,手机里也喜欢装各种好玩的软件,也喜欢刷抖音,但同时我也是一个自制力不强的人,所以我只有给自己定要求,断绝一切诱惑,逼迫自己去适应孤独,去写文章,抄《心经》让自己静下心来。
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觉得没必要逼自己这么紧,可熬过去后,想了想,我们玩手机停不下来,是因为不想克服惰性,不想从舒适不费脑的状态中走出来而已。
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连手机都控制不住,更不要说控制自己的人生了。
如何放下手机,做手机的主人?
第一, 把手机“赶”出卧室。我们中的很多人使用手机作为闹钟,这意味着手机是你晚上睡觉前看到的最后一样物品,和每天早上看到的第一样物品。 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睡前30分钟使用社交媒体和年轻人睡眠不安相关”。所以,更好的解决方法,是买一个老式闹钟,并且在卧室之外的地方给手机充电。
第二,有意识地反复自我提醒。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有技术解决方案的。如果你想要减少自己对手机的依赖,你可以刻意训练,在拿起手机之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候,思考这个问题足以阻止你漫无目的地玩手机。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答案是“乘电梯的这7秒钟很无聊”,那么你可能会重新考虑,究竟要不要拿起手机。
第三:断绝期待反馈效应。应用软件中的消息推送,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微博的转发功能,都是强化上瘾行为的一些及时的积极反馈;视频网站上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能让人获得一种渐进感和连续感,这也对强化行为习惯有帮助;记事软件的记忆和提醒功能,让我们不用发挥主动性,也不需要用脑子记东西,只停留在心理舒适区。想要杜绝就要逆向思维,你可以给你的Facebook、邮箱安装插件,将大量的推送自动分类,只查看重要信息栏;或者给朋友圈、微博设置消息免打扰,不显示点赞和评论,甚至干脆不发朋友圈,这样你就不会形成期待反馈、收到反馈、强化行为的循环。
第四,与人面对面交流。手机的存在还会降低交谈的质量。想一想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人们经常会聊两句,然后在等待回复的间隙去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公众号文章等等,这些行为让手机沟通变得支离破碎,所以为了和这种碎片化的交流相适应,人们就会倾向于进行轻松而非深刻的话题。所以要留出时间与自己、与他人与群体交谈。美国公司斯托达德,该公司的CEO发现想要把所有的副总裁聚到一起开会非常困难,于是就设立规定,要求每周固定一天,大家提前45分钟到公司,一起吃一顿早餐。通过这项“早餐交谈制度”,该公司的高层关系变得更融洽,互相合作也变得更加顺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