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误会北京小吃了,先不说好不好吃,但是讲究是绝对的

2019-08-01     萌煮家常菜

我觉得,看完这篇文章,你可能会发自肺腑的向北京小吃道歉了!在这之前,我以为所有打着“本土”二字的北京小吃都是粗糙且难吃的!但是经过我认真的了解,以及北京本地同事带我认真品尝、给我仔细科普之后,我才发现,好不好吃的先不下定论,但是讲究,是绝对的!北京的每一个看上去粗糙无比的小吃背后,都隐藏着北京人执着且不愿与外人说的讲究!


京酱肉丝是我打开北京菜的第一扇门,然而吃过之后,我对北京菜的大概定论就是又黑又咸吧。口感略微黏腻的肉丝聚集在白瓷盘的中央,与之相配的,还有一碟葱丝。作为北京最著名的菜肴之一,论我如何发挥想象力给自己洗脑,都没法把它和精致二字扯到一起。然而听了北京朋友的讲解,我才知道,这一盘京酱肉丝,我只是吃到了皮毛。


由于北京地处北方,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再加上过去物流不发达,所以想吃点新鲜的菜很困难。然而面对那些放了很久,颜色与味道都欠佳的蔬菜和肉类,北京人民并不认输。为了能够让色泽看上去更诱人、更有食欲,北京人开始巧妙的将各种酱利用起来。黄酱口感咸香,面酱味道偏甜,清酱色重味鲜。你想追求什么口味的菜肴,就放什么口味的酱。而京酱肉丝,应运而生。


除了京酱肉丝,北京的各种小吃,也在北京人的努力之下,带着各种讲究。比如说,让外地人嗤之以鼻的豆汁儿。带着一股令人不悦的酸腐味,配着焦圈儿和辣咸菜丝儿,让人吃进嘴里就有一种,我错了,我再也不吃了的决心。其实你不知道,熬豆汁一定得用砂锅,金属器皿会让豆汁儿一不小心就变了味了,熬的时候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火大了容易把豆汁儿熬澥了,火小了,豆汁儿的味道又爆发不出来。就是熬到那种马上就要咕嘟咕嘟的冒起小泡了,状态也慢慢丝滑的时候,才算完美。豆汁儿,对熬的人要求高,对喝的人一样有高要求。不能等晾凉了大口喝,必须得趁着那股烫嘴的劲儿还在,小口小口的吸溜着。抽空咬上一口焦圈儿和咸菜丝儿,热辣的口感贯穿唇齿,一股热流涌入身体深处,那感觉,吃完了只剩下舒爽二字了!


还有让外地人觉得有些难以下咽的炒肝,实则与炒没有一点关系,里面也不只有肝,还有脏器味极浓的大肠。做炒肝的时候,对食材处理的要求非常严格。肝要选择二到三斤的最佳,其中肝上的筋和苦胆要剔除干净,否则影响口感。处理大肠的时候,度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处理的太干净,否则脏器味全无,空剩口感了。很多大厨直接用刀背刮肠子内壁,既留下了脏器味,也能清理干净。做的过程也是讲究颇多,先把肥肠烫熟,然后再加入蒜酱、葱花和提前熬好的口蘑汤,最后才放入肝,以确保肝在出锅后依旧口感鲜嫩。吃炒肝的标配是猪肉大葱馅的包子,虽然吃完之后嘴里混合着无以言说的味道,但是却足以让北京人在沉闷的早晨立刻恢复一股精神气儿!


​所以,看完这些北京小吃,你还觉得北京小吃不讲究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wpvXmwBUcHTFCnfvKH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