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价,是怎么涨上来的?
在不考虑通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简单的供需模型描述:
某区域/城市内,供应1000套房,需求1200套房(包含自住和投资),此时价格为a;
假设一段时间内区域/城市内没有新的楼盘开发,即供应不变;但因为种种原因,需求增长到2000套,
这时候价格就会上涨,比如涨到1.5a。
带来需求增长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区域/城市内有重大利好,比如产业或者轨道交通规划。
利好释放消息前后,投资客入场;
利好兑现时,吸引一批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买家。
—— 只有后者数量高于前者,投资客才能赚到钱。
不然就只能勉强跑赢通胀这样子,甚至还要亏。
所有的房子,最终必须要有一个“实际居住”的买家来接盘。
投资客撑不起房价。
可以说,一个城市潜在的、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买家的购买力,就是她房价上涨的动力。
十公子找了一份数据,可以比较直观地量化这个动力:贝壳研究院发布的《城市购房动能指数》。
(节日七天特惠)
2.
城市购房动能指数的计算,主要依据三个维度:
城市住房自有率:即一个城市有自有住房的人的比例。自有率越低,说明买房的需求越强烈;
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度:用于衡量城市人口吸引潜力,也就是潜在刚需的规模;
房价收入比:用来衡量刚需入市买房的难度;
另外,通过城市二手房成交占比、换房群体所占比例以及政策对换房需求的压制程度,来衡量刚需入市带来的换房规模。
计算的方法和过程非常复杂,这里不作解释,我们直接来看最终的结果:
(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得分越高,说明城市未来购房的潜力越大。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深圳,0.63分。这也算意料之内:
深圳城市年轻,超过50%的人口在深圳无房(而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则不到40%);
同时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吸引力较大。
其次是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苏州、南京和武汉得分也都超过了0.50。
综合来看,排名靠前的,除了重点一二线城市,就是长三角、珠三角的重点城市,
如常州、珠海、东莞,都排进了top 30。
——这也跟我们普遍认为的、有房产投资价值的城市一致。
3.
再往细了说,购房动能又可以分为“刚需购房动能”和“改善购房动能”。
明确一个城市城市房子的需求,是以刚需为主,还是以改善为主,非常重要。
内陆的房地产发展时间比较短,我们可以参考香港的先例:
在1995年的一波房价暴涨中,交易量和涨幅最大的是二房,
因为这时楼市最大的动力是上车和刚需一族;
而到了2004年开始复苏时(1997年香港房价崩盘),则是改善、豪宅等大户型涨幅超过了刚需小户型,
因为此时楼市的主要动力,变成了本地的“换房”以及内地有钱人的“豪华置业”,
如此,市场上大户型买家增多+小户型卖家增多,小户型自然涨不过大户型。
—— 我们常说“地段”、“户型”、“规格”三位一体,实际上,前面还可以再加一个“城市”:
在刚需购房动能强劲的城市,适合买低总价的上车盘、刚需盘;
相应的,在改善动能强劲的城市,则应该尽量选择大三房、四房等改善型住房。
4.
来看榜单给出的结果:
(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数据来源:贝壳研究院)
呐,两张表一对比,结论就出来了。
比如深圳,刚需购房动能0.66,排第一;改善购房动能0.42,排第42,
说明深圳的刚需和上车需求,远远大于改善需求,
投资的话,买刚需小户型更合适;
再比如重庆,刚需购房动能0.42,排名第30;改善购房动能0.54,排名第8,
这说明,重庆的市场是偏向改善的,单纯求得一个落脚之地的刚需族相对不多,
因而更适合投资改善大户型。
刚需和改善动能相差不大的城市,比如珠海(分别是0.42和0.44),则可优先选择改善类房源,一步到位。
5.
一个城市刚需动能大,意味着有源源不断的底层新生力量加入进来,不断巩固金字塔的塔基,
比改善动能更能体现城市吸引力。
如果一个城市刚需动能很低,则有“源头枯竭”的倾向和隐患,
或者说,接盘侠没怎么有补充了,韭菜苗不够多了…
(但,肯定比刚需、改善双低要好。)
这个问题最突出的是石家庄。
表单中,石家庄是刚需购房动能指数排名最低的(第69)的二线城市,甚至低于一大批三四线城市,如丽水、绵阳等,
这可不是一个好信号。
单从这个表单的数据看,投资石家庄的刚需小户型,可能需要更谨慎一些。
ps,
以上只是基于“城市”这一个维度给出的参考,
具体到买房选筹,还要再加上“地段”、“户型”和“规格”的因素。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