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保安砍伤39名师生:比调查作案动机更重要的,是这件事

2020-06-05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原标题:小学保安砍伤39名师生:比调查作案动机更重要的,是这件事

文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昨天上午8点左右,广西梧州一小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事件,令人震惊的是,行凶者竟是该校的保安李某文,他疯狂砍伤了39名师生,其中,37名学生轻微伤,两名成人伤势稍重,已送往医院救治,目前无生命危险。

有报道称,该学校前任校长是凶手的弟弟,也就是说,做为哥哥的李某文利用裙带关系,进了学校,负责门卫和校园巡查任务,长期住在学校,也有网友猜测李某文的作案动机,想知道到底什么原因,让他对朝夕相处、弱小无力的孩子痛下杀手?

对于李某文的作案动机,相信警方调查后,会给出明确答复的。

我想说的是,当务之急,要做好受伤的37个孩子的心理危机干预,减轻或消除孩子们的心理伤害。

孩子的年龄太小,心理承受力不高

据了解,受伤的学生大多是该校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儿童,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大多只有6、7岁。在镇卫生院,数十位受伤的孩子正紧急抢救,一边输着液,一边被抱往救护车上。五六个孩子头部被包扎,上衣布满鲜血,输液过程中,不少孩子哭着喊“要妈妈”。

6、7岁的孩子,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形成,无法合理化这件事,受到的心理伤害会更大、更严重。

别说孩子,就是成人遇到这件事也会惊慌失措,非常害怕,但是,成人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慢慢对这件事有一个合理的认知:“我遇到了坏人,让我受了伤”,会逐渐把这件事当做偶然的、极端的个案来看待。

孩子却没有这样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孩子的心理是脆弱和敞开的,这件事对其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及时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会把问题泛化,会觉得哪哪都是坏人,到处都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感会迁延到学校或其它公共场所,甚至在家里,也会担心突然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会觉得哪里都不安全,不敢一个人在家,不敢上学,不敢出门,对其社会功能造成损害。

场景变化太快、对比太强烈、体验太痛苦

据一个老师回忆:事发时,正是孩子们吃早饭的时间,老师正帮孩子添饭,丝毫没有察觉危险正在逼近。李某文一走进教室,就用刀砍孩子。他带着两把刀,一把放在袋子里,一把拿在手上。等老师发现时,李某文已经砍伤了七八个孩子。吴若瑶拿起板凳与李某文搏斗,然而顷刻间,又有三四个孩子被砍伤。吴若瑶回忆,李某文个头并不大,搏斗时两人都摔倒了,李某文见势不妙就转身离开了教室,整个行凶过程时间很短。但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班上已有好多孩子受伤。

早饭时间,本是美好、静谧的时光,却被凶手的突然疯狂行凶打破,而这个凶手,竟是孩子们朝夕相处、大家都认识的保安叔叔!

李某文被带走

据知情人介绍,案件中,很多孩子受伤,“一位朋友的儿子手指没有了,还有头部出血。”忽然之间,就没了手指、头破血流,这样血腥的画面、痛苦的体验,对比强烈的场景转换、残忍的行凶行为,对孩子来说,反差实在太大、体验太痛苦、心理冲击太剧烈。

孩子缺少表达或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

有的孩子可能刚受伤时,会害怕、哭闹、找妈妈、情绪不安,慢慢地,可能就没有什么大的情绪反应了,大人会以为孩子“没事了”,“好了”。

实际上,由于孩子不会表达或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也许以另一种形式被藏在孩子的心底,压抑下来,对其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影视作品中,对这些有所关注:

《我的小小钢琴家》小男主角因为车祸失去母亲,而害怕聚光灯;

《交响情人梦》男主角因孩提时代遭逢飞机迫降,导致成年时仍会有经历重现或是回忆式恶梦,导致无法搭乘飞机;

5·12汶川地震中,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地震中丧失了父母、家人,家毁人亡,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法承受,表现出不断回忆地震的瞬间,高度警觉,回避他人,无法正常学习、和他人交流等创伤性应激障碍症状。

在“保安砍伤39名师生”中,一方面,6、7岁的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本就不高,另一方面,现场的暴行又格外残忍,孩子们的心理伤害会极大,据报道,多位老师在现场安抚受到惊吓的孩子,但是只靠老师的安抚是不够的,当务之急,需要心理专业人士要介入,提供心理援助,疏导孩子,进行危机干预。否则,对孩子一生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和伤害。

———— · END ·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vUnhnIBnkjnB-0z4c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