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了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親自做了這26頁的PPT。
本文分享了來自Facebook內部的26張PPT,同時加上我本人的注釋,希望可以藉此提高大家工作或者是生活上的做事效率。
第一,時間常有,時間在於優先事項。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在這張圖中,扎克伯格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睡覺和玩樂,但由於他秉持「時間在於優先事項」這個原則,而工作就是他的「優先事項」,自然在實際上,他花在工作上的時間也就更多。
所以,不管你每天想做多少事情,花時間把最重要的那一件事做完,對你才是最有益的。剩下的時間,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第二,時間總是塞得滿滿的:每天只計劃 4~5 小時真正的工作。
我們一天可以工作十個小時,但真正起到有效工作的時間,只有4到五個小時。
所以,把最重要的事情,用4到5個小時去完成它,其他不那麼重要的事情,就可以放在其他時間去完成。
這樣我們專注力就能夠有針對性地運用出來,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了。
第三,當你在狀態時,就多干點;不然就好好休息:
有時候會連著幾天不是工作狀態,有時在工作狀態時卻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時,這都很正常的。
所以,當你需要工作的時候,就投入足夠的精神;當你不需要工作的時候,就盡情地休息和遊玩。
千萬不要陷入兩者的極端,最好取得平衡。
第四,重視你的時間,並使其值得重視:
你的時間值 1000 美元/小時,你得動起來。
時間有多少價值,取決於我們對其有多重視。你越是重視自己的時間,你就會利用它去創造出某種價值。反之,時間就不會給你帶來什麼。
所以,管理時間的第一步,首先是提高你對時間的重視度。
第五,不要多任務,這只會消耗注意力;
你什麼事都想做,到頭來你什麼事都做不成。好比你什麼書都想看,最後你哪一本書都看不完。厲害的人,每次工作都會排除雜念,讓自己一心一意在手頭上的事情。
《深度工作》一書的作者說過,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關鍵在於越過良好的意圖,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別設計的慣例和固定程序,使得進入並保持高度專注狀態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第六,養成工作習慣,並持之以恆,你的身體會適應的。
為什麼制定計劃會這麼重要?因為一個好的計劃,可以讓我們的行為變成固定的習慣。一旦我們的行為形成習慣,堅持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所以,一定要給自己在每天制定一些固定的前進目標,讓其成為自己習慣。例如每天幾點看書,什麼時候工作,用多少時間等等,都要詳細、清楚。
第七, 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總是非常專注並且有效率。
我們的專注力,一次頂多只能維持45-90分鐘,在這段時間內,我們的注意力能夠到達頂峰。
所以每一次工作或者專注目標,可以劃分為幾個25-30分鐘的時段去投入注意力工作。在每一個時間段一心一意去完成,然後休息一下後,再接著完成下一個時間段。
這樣我們就能夠很好地完成工作了。
第八,進入工作狀態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從小任務開始做起,讓工作運轉起來。
大腦總是抗拒去處理困難的事情,但對於一些容易入手,容易完成的時候,就不用花費太多的意志力。
所以,把大的目標切片為一個個小任務,然後在每個劃分的時間段內逐個擊破,這樣你的工作效率就會很高了。
第九,疊代工作,期待完美收工會令人窒息。
「做完事情,要勝於完美收工」,這是 Facebook 辦公室牆壁上貼的箴言。意思是說,不管你要做什麼時候,開始著手去做,總比任何熾熱的想像更加好。
有時候由於我們希望要把事情做得完美,才導致自己對於要完成的任務望而卻步。其實,完成要比完美重要。
所以,從小事入手開始做,開始了,再慢慢去完善,好像寫文章那樣,先寫下開頭,完成文章之後再慢慢修改完善。
第十,工作時間越長,並不等於效率越高。
1926年,福特汽車工業亨利福特(Henry Ford)執行了一項實驗發現有趣的結果:當把一日的工時從10 小時降到8 小時,從一周工作6 天減少至一周5 天,人們的生產力將會提高(注一)。
換言之,當你工作得越多,不論是短期或長期而言,您的效率、生產力都會降低。所以,工作一點時間後,要適當休息。
第十一,按重要性工作,提高效率。
還記得艾森豪法則嗎?時間管理理論的一個重要觀念,就是懂得把主要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去處理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上,這樣可以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也就是說,重要而緊急的排第一位,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排第二位,不重要而緊急的放在第三位,不重要不緊急的排在第四位。
第十二,有會議就儘早安排,用於準備會議的時間往往都浪費掉了。
這裡的安排,不僅僅是適用於會議上,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應如此。都一個好的安排,時間都不會被白白浪費。
任何時候,給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一個大概的安排,這樣每一天就會過得很清晰。
第十三,把會議和溝通 (郵件或電話) 結合,創造不間斷工作時間。
一個小會,也會毀了一個下午,因為它會把下午撕成兩個較小的時間段,以至於啥也幹不成。
意思就是說,要懂得給自己創造一個不間斷工作的環境,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在每一個專注力的時間段里,儘量讓自己能夠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第十四,一整天保持相同的工作環境。
儘量讓自己待著一個環境里工作,不要經常跑來跑去。因為在項目/客戶之間切換,會效率低。
而經常切換不同的項目,那麼你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從而降低你的效率。
第十五,運用番茄工作法,工作—放鬆—工作=高效。
番茄工作法是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於1992年創立的一種相對於GTD更微觀的時間管理方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
然後在紙上畫一個X短暫休息一下(5分鐘就行),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第十六,把不切實際的任務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務,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務,你就會越來越接近那個大目標了。
這條信息,我在上文已經提到過。
分解任務,分解目標。從較易入手的項目做起,一個一個地完成這些小的項目,那麼綜合起來,大的目標就因此而完成了。
第十七,從來沒有兩個任務會有相同的優先級,總會有個更重要,仔細考慮待辦事情列表。
每一天你要做的事情里,不可能所有事情都是最重要的,總有一個是最重要。
所以,懂得按照輕重緩急去制定你的「待辦事項」,你的工作效率就會提高很多。
第十八,必須清楚白天必須完成的那件事,是什麼。
在當天,只去做那件有著最大影響的事情,而這件事可以決定你這一天是否已經完成任務。
例如我白天上班的任務就是見客戶,這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寫作和看書,雖然對我在網上的兼職工作也很重要,但只有當我見完客戶,完成了工作上的任務,接下來我才可以好好寫作。
否則,只寫去寫作而忽略見客戶,對我的工作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力。
所以,必須完成那件影響當天進度的工作。
第十九,把任務按時間分段,就能感覺它快被搞定了。
這也是我在上文說過的。把每一天劃分為幾個時間段,然後根據任務的性質,分配在不同的時間段去完成。
我的寫作時間,是放在晚上的時間段,而看書卻往往在早上。或者把一個大任務劃分成小的項目之後,再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去做。
例如上午先搜集寫作資料,中午鋪排文章資料的思路,下午就開始寫文章,直到完成。
第二十,授權並擅用他人的力量。
俗話說,君子善假於物(人)也,如果某件事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八成,那就給他做!
懂得分配工作。
第二十二,把昨天翻過去,只考慮今天和明天。
不要糾結過去的事情。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你無法改變,但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情,依然存在改變的機會。
不管昨天你獲得什麼樣的成績,是好還是壞,都要懂得放下,然後著眼未來,開始為明天的工作而努力。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贏得整個遊戲。
第二十二,給所有事情都設定一個期限。
如果一件事你覺得什麼時候完成都可以,那麼你多數都不會完成它。這就是拖延發生的機制。
所以,不管做什麼事,都要給自己設定一個「dead line「期限,在限期之前,儘量把它完成。這是制定目標的重要要素之一。
千萬不要讓工作無期限地進行下去。
第二十三,針對時間緊迫或有壓力的任務,設置結束時間。
這個跟上一條的法則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對於緊迫的事情,更加要明確結束的時間。
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接下來一切行為,都按照這個結束點去做。
第二十四,多記,多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大腦在短期記憶所接觸到的事物,都很容易忘記。
想要讓短時記憶轉為長期記憶,除了不斷重複去接觸那個事物,最重要的就是通過不同的渠道去深化記憶。
而記筆記,就是其中一種。記完筆記,然後不斷回顧,你的記憶力自然就會增強了。
第二十五,進入高效狀態後,記下任何分散你注意力的東西。
比如Google搜索詞、靈光乍現的想法、新點子等等。如果你把它們記下來,它就不會再蹦來蹦去了。不要讓靈感溜了。
同樣,當你忙著一項事物事,大腦卻想到了其他事物,也心心念念想去做,怕自己不記得,那麼記下來,直到自己完成當前工作後,才再去做那件事。
一旦把要做的事情記下來,你的大腦就會獲得放鬆,焦慮感也不會影響到你了。
第二十六,有時要適當休息一下。
最後當然,就是要懂得勞逸結合了。不要一味工作,也不要一味休息,兩者交疊進行,這才是高效的做法。
所以,忙完之後,記得找點時間讓自己放鬆放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