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種人性的弱點,會嚴重拖累你的人生,希望你儘快把它們克服

2020-03-26     慕妤說

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一些「心理障礙」。

這些「心理障礙」,輕則會影響到我們與他人的相處與合作,重則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前途和生活。

正如「木桶效應」所說的那樣,一個木桶所盛裝的水有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一個人,能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也取決於他自身有沒有限制自己的「短板」。

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這個「心理障礙」,就會導致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無法發揮自己應有的潛力,陷入「失敗」的負面循環當中。

所以,找到自己身上的「人性弱點」,然後有意識去克服,才是正確的做法。

那有哪些「人性弱點」,會比較嚴重地影響到我們呢?


對人生無望的消極思維

希臘某哲學家曾經說過一句話:「使人不安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通過這件事做出的結論。」

這個說法,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的ABC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即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

正是由於我們自身持有一些不好、消極的信念,導致我們在看待某些事情時,就會以這些消極的信念出發進行解讀。

例如你是一個持有積極信念的人,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認為這是一項挑戰,只要熬過去,自己就會獲得進步。

但如果你是一個持有消極信念的人,當遇到困難時,你就會認為這是你悲悽命運的體現,覺得做什麼事都是這麼倒霉。

這種消極的思維,對於人際交往和自我奮鬥這些方面,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

消極的思維,大概有以下幾種:

1,思考極端化;

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認為有好事發生,就覺得自己很厲害,而一旦做不成,就覺得人生沒希望。永遠看不到這個世界存在著各種的「灰色緩衝地帶」。

2,選擇性過濾;

一件事情的發生,從來只看到不好的一面,而往往會忽略那些值得肯定,有價值的地方,最終導致自己越想越灰暗。

3,災難化判定;

有這種思想的人, 一旦認定這件事不好,就會把事情的後果放大到如同是災難一般。例如有些女生,對感情很敏感,一旦男朋友跟異性聊幾句,就覺得男朋友不愛她,希望其他人。

4,受情感支配;

很少能夠運用理性去分析事情,動不動就被情感支付,覺得這樣不好就是不好,這樣做不行就是不行,而不會認真思考,為什麼不好,為什麼不行,然後去改變。

5,泛化思維;

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扭曲,即通過某一次的意外或隨機事件推出一個普遍適用的結論,但這種推論是缺乏證據且極度不可靠的。發展到後期,當一件壞事發生時,他們甚至會期待這件事一遍又一遍的發生。



那怎麼做才能克服這種消極思維呢?

建議一,用理性的思維取代情感思維。

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每個人的反應,肯定是情感先於理性。這沒問題。

但當你意識到,你的情感思維已經開始「變質」,朝著不好的方面演變時,你就需要介入理智,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種消極的思考?你能不能找到呢?

很多時候,我們會無緣無故就悲觀、消極起來的,所以我們就需要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這樣子。

如果確實找不到,停止消極的判斷,想辦法讓自己開懷起來,這才是理智思維的做法。

建議二,轉移自己對當前事件的注意力。

如果我們對事情越陷越深,我們的消極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而停止的方法,就是將自己從中抽離出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管是你跟愛人吵架之後,還是遇到某些不愉快的事,你都需要儘快遠離「源頭」,然後找一些能讓自己心情改變的事情去做。

建議三,敢於走出消極思維的舒適區。

當我們待在一個不好的環境,時常接觸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很容易讓我們產生消極的思維。最快的改變方式,就是離開當前的環境,前往一個能夠讓你感到輕鬆的地方。

但停留在不好的環境,同樣也會受到舒適心理的影響,而不敢行動,所以你一定要敢於邁出第一步,讓自己變得不同。

這樣才有改變的可能。


嫉妒和猜疑的心理

嫉妒和猜疑,是心理障礙的「雙胞胎」。

具有嫉妒心理的人,在一定的環境中,如果得知某些人的才學、收入、能力、人緣等方面高於自己,就會由此產生出一種由羨慕轉為憤怒甚至嫉妒的情緒。

當這種情緒出現之後,這種人就會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通常表現方式,都是用一些「陰陽怪氣」的語調,去嘲諷、取笑、鄙視他人。

我們跟這樣的人相處,會無形中感到很大壓力,因為做什麼,這種人都「不當回事」,然後就開始自己的批判行為,如同「智者」般,對我們指指點點。

某程度上,嫉妒是因為自身不自信,卻又自尊心強的後果。這種「強大」自尊心,是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心理,就是內心深處還存有的自卑感。

如果我們有這種心理,不僅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關係,而且在各種嫉妒行為當中,會讓自己陷入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旋渦中掙扎。

想要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認識到嫉妒對我們身心的危害,儘量開闊自己的心胸,糾正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明白到人外有人,也知道每個人都有厲害的人,包括自己。

只要了解到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就不會事事與人對比,也可以由此改正自己的缺點,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因為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更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容易產生嫉妒心理。至於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缺點,同樣也是滋生嫉妒心理的溫床。

所以,嫉妒者一定要善於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當發現自己嫉妒某些人時,要了解到自己為何會嫉妒,然後正視自己和他人,努力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說到底,就是敢於承認自己的好和不好,保持自己的平常心態。



至於猜疑,則是跟嫉妒是相互依存的。有嫉妒心理的人,其猜疑心理也會存在。

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對很多事情都會感到神經過敏,喜歡什麼都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

聽到朋友的事業做得很好,先是嫉妒,然後就猜疑對方是不是靠父輩菜混到這個地步。也就是說,有猜疑心理的人,往往喜歡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的看待外界的事物。

不管你做什麼事,這種人都覺得你的能力壓根不會做到,做到也是因為事情很容易,而不是你的本事使然。

通常導致猜疑的原因,通常有兩個:

1,有些人認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別人,但自尊心又過強,因此總是因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算計自己、鄙視自己。

別人說一句「我參加比賽得獎」,有猜疑心理的人就會認為對方說這話是在看不起他。越想越不憤,越想越難受。

2,由於自身比較輕信他人,經常受到巨大的挫敗,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自我防禦心理,於是不再這麼容易就相信別人,遇到什麼事都要再三懷疑。

猜疑心理,不僅會讓自己痛苦,同時也會讓相處的人也會感到很痛苦。

那怎麼克服呢?

方法一,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不做無端的猜測。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出現猜疑心理時,不要朝著有利於猜疑的方向思考,而應該停下來,思考:我這樣想有什麼證據?理由是什麼?

在做決定之前,多問幾個為什麼,可以讓自己更加冷靜地進行思考。

方法二,挖掘自身的優點,增強自信心。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所以,不要受到自身缺點的影響,而去嫉妒和猜疑別人,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的「價值點」。

當你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在自己的領域也可以發揮出自己的能力,那麼別人在他的領域發揮出能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這樣就能夠保持平常心了。


方法三,勇於溝通,化解疑惑。

有些猜疑,往往是來自於自身對對方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可以通過適當的溝通,彼此坐下來交流,獲得更清晰的信息。

當你知道對方的成功,其背後是付出了很多之後,你就會明白,對方是值得這個結果。明白對方的想法,彼此才能夠消除誤會。

總之,我們必須要做到實事求是,理性思考,才能讓自己從嫉妒和猜疑心理中解脫出來。


自傲的偏見心理

很多人對於某些事情的看法,有一種「蜜汁」的自信,就算是道聽途說也好,也覺得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這就是偏見了。

偏見是由於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缺乏事實根據,然後偏執於某一極端的、不符合事實的認知而產生的結果。

偏見的特徵,就是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因而對一些人的看法往往捕風捉影、道聽途說的。

有偏見的人,看人看事很容易走極端,往往是「抓住一點,死咬不放」。如果說某個人很好,就覺得對方做什麼都不會錯;如果說某個人不好,就是一無是處。

這種人,對人對事的看法都會非常固執,自己認為是對的才是對的,別人說的都是錯的,只有自己才是最聰明最厲害。

他們懶于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觀點,使人難以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無知和愚昧。

那怎麼才能夠克服這種不良心理呢?

第一,判斷要懂得避免先入為主;

人的大腦,往往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影響。第一次接觸到的東西所留給自己的感覺,就會影響到其後面接觸到的同類事物。

其實,這並不一定是事實,或許只是個體的想像結果而已。如果有些人平時在人際關係中,總是喜歡道聽途說,靠感覺、靠印象做出判斷,就很容易陷入「先入為主」的泥潭中。

所以,不要被先來的事物影響到自己的判斷,延遲自己做判斷的時間。

第二,避免「循環證實」;

有些人對他人的偏見十分強烈,而且這種偏見一旦形成之後,就很難消除了,還自認為有很多「理由」,就其原因,只是受到「循環證實」的影響。

所謂「循環證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互動」效應,就是你對某個人有不滿,你就會對對方做出不滿的行為,而對方因為你的不滿,也會對你做出不滿的行為。

於是,你下意識就會去尋找,對方這些不滿的行為,從而印證自己的當初的想法,相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首先主動理智低改變偏執的態度和行為,切斷偏見的「循環論證」。

第三,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水平;

可以說,偏見就是無知和愚昧的產物。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修養越高,對外界的認知越是客觀,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會越強,偏見也就會有意識地控制,減少。

想改變偏見,知識和修養缺一不可。單有知識,我們就會對知識產生偏見;單有修養,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掌握更多的知識,然後通過人生的閱歷去增長自己的修養,我們對人對事的看法,才能夠更加客觀。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被這些不良的心理,影響自己的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DeGXEBiuFnsJQV-Sj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