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張張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到來,大多數高考畢業生開啟了他們最長最嗨的一個暑假。旅遊、聚會、睡到自然醒,遊戲到通宵……這是用12年臥薪嘗膽、苦心孤詣學習換來的假期,放鬆的不僅是他們,還有跟著他們一起緊繃了12年腦神經的家長。在緊張的高中學習之後,適當放鬆身心當然未嘗不可。但是,一些過來人特別提醒,希望家長和孩子聽一聽。
放鬆一個假期,上大學還要努力
十年寒窗苦,金榜題名時,獎勵自己好好放鬆一下並不為過。從6月9日高考結束至今已經一個多月時間了,很多高中畢業生的媽媽說,孩子幾乎沒幹什麼「正經事」。早上睡到自然醒,其實快中午了。起床要麼出去和同學聚會,要麼宅在家裡看手機、玩遊戲。一個媽媽抱怨說,我閨女已經宅在家一個多星期了,就干一件事,東倒西歪、傻樂著看電視劇,一天能看一部劇,好像要把所有落下的電視劇都補上。之前說好的減肥,說好的學英語,說好的看名著,都忘了。
就這樣,四十天的假期過去了,高考休息時間差還沒倒過來。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多數家長會在這個假期安排一次旅遊。其餘的時間,都交給孩子支配。但大撒把的家長們很快發現,後果很嚴重。你不給他安排事兒,他真的是啥「正經事兒」都不幹啊。一位媽媽說,高考後,兒子好像徹底跟書本告別了,一眼都不看。無奈之下,我跟他明侃,你是不是得學點啥,了解了解你即將學的專業,看看相關書籍,哪怕考個駕照,學個樂器,練練字,總得讓自己在這個假期長點兒本領啊。最不濟,是不是得堅持學學英語,大學還得參加過級考試呢!可兒子說,我天天學呢,英文電影,英文電視劇,還有英文歌,都是英文的!我差點兒被氣個倒仰。我對他即將開啟的大學生涯有點兒擔心,新一輪焦慮又開始了。
一位「強迫」孩子報考了雅思考試的家長對記者說,其實,多數家長都有想讓孩子保持學習,別把時間都荒廢了的想法。但是,孩子大了,真是不聽你的了。我們想組一個10人雅思班,可是聯繫了好多家長,大人都很感興趣,孩子們都很乾脆地拒絕了。到開班前,也沒湊上10個人。孩子們是真沒有危機意識,覺得高考結束,被大學錄取了,就高枕無憂了。可我同事家上了大學的孩子回來都說,大學遠遠要比高三累得多,稍稍放鬆就有掛科的可能。要是你還有將來出國的打算,那麼,你大學每科成績要是低於80分,申請好一點兒學校的機會為零。我身邊好幾個同事、朋友的孩子都是大一使勁兒放鬆,使勁兒玩,結果真的想好好學習準備出國時才發現,大一的成績成了他們出國的絆腳石。
上海復興高級中學校長陳永平說,我覺得家長要特別當心這時孩子的心態,是覺得任務完成,從此「解放」了,還是把高考結束當做人生一個嶄新階段的開始?每年學生剛進入高中時,都有不少家長這樣鼓勵孩子:加把勁兒,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把這三年熬過去就是光明一片。說實話,高中生活的確很辛苦,家長們這句話卻欠妥當。因為這容易給孩子造成高考即是人生終極目標的錯誤引導。如果以為熬完高中,人生就解放了,這非常容易造成孩子在高校里蹉跎學業,揮霍青春。我常常拿爬山來打比方。一種人把爬上山頂當做目標,爬到山頂就躺倒在地了;另一種人則將爬上山頂看做是登上了一個更高的平台,獲得了更好的視野。同樣地,有些人考上大學就覺得大事完畢,從此人生可以放鬆休息了。另一些人則將大學作為更寬闊的平台,可以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可以藉助到更多優質的資源,從而更快、更好地成長。這兩種不同心態的人,在大學裡的表現就會有天壤之別。包括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等名校在內,每年都有學生因為沉湎網絡、成績很差等原因被退學。是這些孩子不優秀嗎?絕對不是。是他們在高考結束的那剎那,就早早失去了人生的航向和目標。
掛科、退學,大學等著你的「關鍵詞」
今年高考成績公布後,湖北省考生常書傑成為焦點。他以712分的高考成績奪得全省第一名,可是他身上的故事卻更令人驚訝!早在2015年高考中,他就以690分的高分奪得鍾祥市理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學錄取。遺憾的是,進入北大後,他沉迷遊戲無法自拔,導致多門功課不及格,被北大勸退。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考霸張非曾先後四次考上了復旦、北大和清華等國內頂尖名校,期間雖然有自己主動退學的情況,但更多的是因為他進入大學後沉迷於遊戲而被迫退學。常書傑無疑是幸運的,他因玩遊戲被北大開除,好在迷途知返,沒有放棄,重新加入高考大軍,以4年時間為代價,換來了人生重新來過的機會。而你與學霸的差距,就是人家復讀一年可以再次成為狀元,而你可能就要抱憾終身了。
就在今年,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被退學的報道常見諸報端。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布兩份通知公告,擬對兩名博士研究生做出退學處理。深圳大學退學132人;?合肥工業大學對46名碩士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廣州大學決定對72名研究生作退學處理……進了大學就可以輕鬆的論調,真的已經成為老黃曆了。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聽到的是,某某家長很上火,孩子一學期掛了5科,補考不過就可能面臨被勸退。某某家的孩子,原來特別聽話,學習特別好,高考進京後,所有人都認為他前途一片光明,只有他的父母知道,他上大學後沉迷遊戲,完全不能自控,已在被退學的邊緣。無奈之下,父母在校外租了房子,輪流陪他,甚至為了讓他能跟上學校課程,還得請老師補課。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補課之風,已經從中學蔓延到了大學,陪讀,補課……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上了這條中學時期的老路。孩子在上海一所大學就讀大三的一位母親對記者說,我家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他的學習我就沒撒過手,他這一路取得的成績,真的是我看出來的。在他上高二那年,我很偶然地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場心理講座,當時是一位大學心理老師給我們做的講座,講了很多大學生的現狀。對照我兒子,我心裡的恐懼倍增,因為我兒子就是這樣,只要稍稍放鬆一點沒人管,他就能出溜出去好幾百名。都說對於孩子只要扶上馬送一程,我心裡清楚,缺少自律的兒子要是真的讓他獨立自主,肯定會危機四伏。所以,兒子上大學後,我也在上海租了房,平時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輪流到上海,每學期考前一個月,我都會去上海陪兒子。在他們大學,我看見太多離開家長可勁兒撒歡的孩子了,我常常想,要不是像我這樣置身其中,很多父母做夢都想像不到,他們的孩子在大學校園裡在怎樣虛度時光。
很多人總以為高中是「地獄」,大學是「天堂」。可結果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大學裡「混日子」,反而被大學給「混」了。殊不知,在最好的位置上懶惰,失去的,就算你痛哭流涕都不能換回來了。
2017年一份高校退學率排行榜里,中國有兩所大學退學率超過了10%,排名前十的基本是國內頂尖的985高校,清華和北大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九。從中國高校退學率上,讓我們認清了兩個現實。第一,這些重點高校之所以名列前茅,能夠在中國的眾多大學中脫穎而出,跟學校的嚴格管理離不開關係。第二,這個數據也是在提醒大學生們,考上大學絕不代表萬事大吉了,相反,一切才剛剛開始。在高考中取得勝利,輸在了大學的人不在少數。
大學生被退學的最主要原因是學業未能完成,按理來說大學的課程對於這些高考贏家而言沒有什麼難度,一些大學生其實在高中是被父母老師壓抑得太厲害,上了大學之後無拘無管,反彈過於強烈,一發不可收拾。掛科太多補考沒有通過,失去學分過多當然也就被退學了。當然也有其他的原因,大學新生退學率比較高,其中大多數是因為不適應大學環境。很多學生高考失利,在上大學和復讀之間猶豫;還有一些學生是因為被調劑到不滿意的專業。一位大學老師說,我們的學生大都是在長期高壓下被動學習,當經歷完高考步入大學校園之後,完全靠獨立自主的學習的確會產生很多新問題。類似常書傑這種高智商的學生,在沉迷遊戲之後照樣不行,其他學生就可想而知了。可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多麼重要。
大學,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期
幾年前,本報記者采寫過一篇關於哈佛大學凌晨學習的報道,對中外大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了比較。在美國,像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便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見到最多的畫面就是學生一邊啃著麵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一個北大女孩說,我在哈佛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課,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焦頭爛額了,因為課堂上教授們講得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一大堆閱讀材料,讀不完就根本完成不了作業。哈佛學生的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被淘汰的這20%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占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說:相比之下,中國大學生的生活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說,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裡,高中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著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量。到了大學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這四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四年,最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四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
我們的家長和學生認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們講的寒窗苦讀,很多時候是被動的苦,帶著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過濃厚的興趣。不少大學生經過高考的「獨木橋」後,開始在大學校園裡舒舒服服地等著畢業。甚至有些家長也是從小就灌輸給孩子這種思想,讓孩子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為了高考。於是,高考結束,學習變得不再重要,而這個望梅止渴的論調真的坑了太多孩子。
一位高校教師對記者說,多數大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似乎高考已經耗盡了他們所有學習的能量。還有很多大學生在填報高考志願時,完全大撒把,依舊是父母替他選擇的。所以,上了大學究竟要學什麼?怎麼學?根本沒有構成完整的概念體系。每學期考試前,利用各種關係希望老師高抬貴手,把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努力之外的旁門左道上。但這些方式終究是行不通的。作為已經成年的大學生,還沒有學會真正為自己負責任,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很多孩子上了大學變得懈怠、倦怠、迷茫。大學對於我們的孩子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一課,應該在這個假期給孩子補上!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大學這兩個字:大學,就是大量學習的地方。所以,即使在大學裡,也不要輕易去嘲笑那些在大學裡不懂享受和放鬆,只知道埋頭苦讀的同學;他們也許不解風情,不懂浪漫,不會打遊戲,甚至連撲克牌也不會玩;但是在大學四年以後,當你在四處奔波、焦頭爛額地找工作時,大學裡刻苦學習的同學或舍友,很可能早就「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在大學裡,學習成績始終應該排在第一位;但此外的學習能力、情商性格,還有人際溝通方面,也都是我們作為大學生需要學習和提升的重要方面。 本報記者 周娜